以准噶尔—伊犁生态群(新疆野杏)、中亚生态群(新疆栽培杏和李光杏)、欧洲生态群和华北生态群的45个普通杏品种或材料为试材,以梅杏、辽梅杏和辽杏为外组,利用荧光AFLP标记对普通杏4个生态群的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对EcoRI/MseI引物(其中MseI引物为FAM荧光标记物)平均扩增多态带数为130.86,平均多态带为60.58%。4个生态群的多态带百分比比较表明准噶尔—伊犁新疆野杏生态群(P = 43.59%)>中亚南疆栽培杏生态群(P = 41.27%)>华北生态群(P = 39.42%)>欧洲生态群(P = 39.42%)>中亚李光杏生态群(P = 37.57%);普通杏在种级水平Nei's基因多样度(H = 0.143)和Shannon信息指数(I = 0.226)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群体水平。在群体水平上,准噶尔—伊犁新疆野杏生态群的Nei's基因多样度和Shannon信息指数(H = 0.131;I = 0.202)高于中亚生态群(南疆栽培杏)(H = 0.127;I = 0.195)、欧洲生态群(H = 0.124;I = 0.189)和华北生态群(H = 0.116;I = 0.180),但无显著性差异,显著高于中亚李光杏生态群(H = 0.113;I = 0.173);普通杏4个生态群的遗传分化系数(GST = 0.147)显示,普通杏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占总变异的85.3%;通过遗传分化系数计算得GST基因流Nm = 2.901,说明普通杏4个生态群存在适度的基因交流,人为引种可能是产生基因交流的主要原因,而地理隔离可能是阻碍基因交流的主要因素。对普通杏4个生态群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的分析初步认为,普通杏起源于准噶尔—伊犁新疆野杏生态群,通过人为驯化,在新疆南部形成栽培杏中心,并形成中亚南疆栽培杏生态群,之后通过人为引种向东传播形成华北生态群,向西传播形成欧洲生态群。
采用常规根尖压片法对西南地区的10种(变种) 野生树莓染色体数和核型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 除寒莓Rubus buergeri 2n = 8x = 56, 光滑高粱泡R. lam bertianus var. glaber、大乌泡R. m ultibracteatus 和川莓R. setchuenensis 2n = 4x = 28以及茅莓R. parvifolius 2n = 2x = 14、2n = 3x = 21和2n = 4x = 28与2n = 2x = 14外, 其余5种(变种) 的染色体数均为2n = 2x = 14; 核型结果表明除栽秧泡R. ellipticus var. obcordatus核型分类为2A外, 其余均为1A类型, 它们的核型公式是: 红泡刺藤R. niveus, 2n = 2x = 14 = 14m; 栽秧泡R. ellipticus var. obcordatus, 2n = 2x = 14 = 12m ( 2SAT) + 2 sm ( 2SAT) ; 茅莓, 2n = 2x = 14 = 14m (2SAT) 、2n = 3x = 21 = 21m ( 3SAT) 和2n = 4x = 28 = 24m + 4 sm ( 4SAT) 与2n = 2x = 14 = 12m + 2 sm (2SAT) ; 秀丽莓R. am abilis, 2n = 2x = 14 = 12m ( 2SAT) + 2 sm; 插田泡R. coreanus, 2n = 2x = 14 = 14m (2SAT) 和2n = 2x = 14 = 14m; 山莓R. corchorifolius, 2n = 2x = 14 = 14m; 光滑高粱泡, 2n = 4x = 28 = 24m + 4 sm; 大乌泡, 2n = 4x = 28 = 24m + 4 sm; 川莓, 2n = 4x=28=28m; 寒莓, 2n = 8x = 56 = 56m。栽秧泡和秀丽莓2个种(变种) 的染色体数、茅莓存在二倍体与四倍体的混倍体类型以及红泡刺藤、栽秧泡、秀丽莓、山莓、光滑高粱泡、大乌泡、川莓和寒莓8个种(变种) 的核型为首次报道。
根据NaCl溶液处理下辣椒萌芽期和幼苗期农艺性状指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评价辣椒品种的耐盐性。结果表明:辣椒不同品种间,相对发芽势、相对胚根长、相对发芽指数、盐害指数、相对株高等12个性状指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采用因子分析将此12个性状指标用4个主因子表示,保留了原始变量95.35%的信息量;基于品种因子得分值进行聚类分析,10个辣椒品种分为3类:中椒4号、8号、7号、12号为盐敏感品种,中椒5号、11号为中度盐敏感品种,中椒6号、13号、16号、10号为盐不敏感品种。因此,辣椒品种的耐盐性可通过测定萌芽期和幼苗期农艺性状指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予以快速鉴定。
高温处理瓜枝孢菌(Cladosporium cucumernium ) 分生孢子获得了耐热、低致病力的非亲和菌株, 试验证明菌株的非亲和性长期保持稳定。耐高温瓜枝孢非亲和菌株可显著激发黄瓜(Cucumis sativus L. ) 对黑星病的抗性, 其诱导抗病的能力稳定遗传, 但诱导抗病性表达有一迟滞期。诱导接种浓度越高,诱导抗病效果越显著, 挑战接种浓度高, 诱导的抗病效果差。
以甜瓜属(Cucumis)黄瓜与酸黄瓜的3种不同倍性异源多倍体 - 双单倍体种间杂种F1(2n = 2x = 19,HC)、异源三倍体黄瓜(2n = 3x = 26,HCC)和异源四倍体C. hytivus (2n = 4x = 38,HHCC)及其双亲为试材,比较研究过氧化物酶(POD)、谷氨酸脱氢酶(GDH)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AT)在不同倍性异源多倍体中的酶谱表达特性,探讨基因组剂量对酶谱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倍性异源多倍体的酶带染色力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酶带数和酶带分布基本一致。在AAT同工酶中,酶带的表达随基因组剂量的提高而增强,在POD和GDH同工酶中,大部分酶带的表达随基因组剂量的提高而减弱。这些结果表明甜瓜属异源多倍体在不同的酶系统中,酶谱表达可能会表现出截然相反的基因组剂量效应。本研究结果可为
以多花蔷薇‘无刺3号’成熟种子为外植体,探讨了假珠芽诱导、体细胞胚发生及植株高效再生的方法。结果表明,种子的子叶在添加2, 4-D 0.5~2 mg·L-1的1/2 MS培养基上暗培养30 d后所产生的愈伤组织,接种到添加TDZ 5~20 mg·L-1的1/2 MS培养基上光培养20 d产生初级假珠芽。假珠芽在添加TDZ 10 mg·L-1和GA3 0.1 mg·L-1的诱导培养基上暗培养20 d后,在含麦芽糖的无激素培养基上光培养产生少量次级假珠芽和胚性愈伤组织。假珠芽保存在诱导培养基上。胚性愈伤组织可发育成大量正常体细胞胚,继而再生正常植物。假珠芽可通过上述方法不断诱导体细胞胚和假珠芽,通过这种方法假珠芽已经保存了2年。
在建立北海道黄杨(Euonymus japonicus 'Cu zhi')再生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其遗传转化体系,以获得转雪花莲外源凝集素(Galanthus nivalis agglutinin,GNA)基因植株。采用根癌农杆菌(Agrrobacterium tumefaciens) ( LBA4404菌株)介导法,研究影响北海道黄杨遗传转化的若干因素。结果表明,预培养与否、菌液浓度、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等对转化频率都有一定的影响。在遗传转化过程中,不经预培养,根癌农杆菌浓度OD600 = 0.6,侵染下胚轴40 min,再共培养3 d,有利于获得最高遗传转化效率。抗性植株经PCR和DNA-Southern blot检测表明,目的基因已整合到北海道黄杨基因组中。
以简单玻璃化法为基本方法,研究了影响李离体茎尖超低温保存的因子—继代培养时间、低温驯化时间、PVS3处理时间以及化冻后茎尖存活检测;建立了较为简单的李离体茎尖超低温保存技术程序:即选择继代培养120 d的试管材料,经过5 ℃低温驯化21 d,0.7 mol·L-1蔗糖预培养1 d,PVS3处理100 min,浸入液氮。化冻后茎尖存活率可达60 %以上。
在离体培养条件下,比较了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时间的秋水仙素诱导彩色马蹄莲体细胞染色体加倍的效果。经形态学和气孔观察,0.05%的秋水仙素处理24 h的诱变效果最佳,诱变率高达52%。用组织培养结合不定芽技术对变异株进行稳定,获得了稳定的多倍体。对变异株进行细胞学研究后发现,二倍体对照2n=2X=32,变异株2n=4X=64,为四倍体,另外还发现六倍体细胞的存在。
随着世界有机农业的迅速发展,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有机农业面积第三大国。有机园艺是有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新的园艺生产方式。我国在劳动力、植物资源、地理条件、农业技术、农业思想等方面具有发展有机园艺的优势和潜力。为促进有机园艺生产的发展,应加强政府扶持,加强有机农业理论和技术研究,找出园艺生产中的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制定适合我国国情并符合有机农业原则的园艺良好农业技术规范(GAP),通过GAP引导和规范有机园艺生产的发展。在具体实施中,要以生态学的原理和原则指导有机园艺的开发。
‘粤英甜橘’是从自然杂交实生单株中选出的柑橘新品种。抗逆性强, 结果早, 丰产稳产,
果实外观美, 果肉较化渣, 清甜, 有蜜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8% , 品质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