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嗄二十世纪’是自交不亲和性梨品种'二十世纪'的自交亲和性花柱突变体,花粉自交不亲和性功能正常,其自交亲和性突变的分子机制及遗传特性目前仍有争议。本研究通过田间自花及相互授粉以及基因组、mRNA转录和蛋白质水平比较,分析‘奥嗄二十世纪’、‘二十世纪’及其后代S-RNase基因的存在与否、表达特性及其在后代中的遗传。结果显示,‘奥嗄二十世纪’花柱S2-RNase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表达特性与其原始品种‘二十世纪’的完全一样;而S4-RNase基因信号比其原始品种‘二十世纪’的弱,而且也在花柱中正常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水平),但表达量低;然而在其自交亲和后代基因组中检测不到S4-RNase基因。本研究表明,‘奥嗄二十世纪’基因组中存在花柱S4-RNase基因,但不能遗传给后代。
利用RAPD和ISSR标记对35份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资源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12个RAPD引物共扩增出110条清晰的谱带,其中89条显示多态性,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7.4条多态性谱带。13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110条清晰的谱带,其中94条显示多态性,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7.2条多态性谱带。基于RAPD和ISSR标记,利用UPGMA分别构建了35份山楂资源的聚类树状图。距离系数分别为0~0.62(RAPD)和0~0.64(ISSR),表明山楂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利用ISSR方法对香榧本地9个实生品种和8个优良无性系的遗传变异和品种间的遗传关系进行了分析,从5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2条多态性引物用于正式扩增,共扩增出104个DNA片段,其中88个片段为多态性扩增片段,占总扩增片段的84.6%。根据ISSR引物的扩增图谱,确定部分供试品种的特异条带。基于Nei's遗传距离分析,利用UPGMA法构建了分子树状图。聚类结果把供试的香榧9个实生品种和8个优良无性系分为两大组,第一组包括大圆榧、米榧、旋纹榧、獠牙榧、芝麻榧、落霜榧、象牙榧,第二组包括小圆榧、茄榧和细榧优良无性系。
根据Ty1-copia类逆转座子逆转录酶的保守区设计简并引物,通过PCR扩增,从黄瓜属野生种酸黄瓜(Cucumis hystrix Chakr.)和栽培黄瓜(Cucumis sativus L.)中均扩增出260 bp左右的目标条带。扩增产物经纯化后克隆于pGEM-T Easy质粒载体,选择阳性克隆,再经菌落PCR鉴定,然后进行测序及序列分析。本文获得了21条来源于酸黄瓜和栽培黄瓜的逆转录酶序列,通过核苷酸聚类分为5个家族。这些核苷酸序列具有较高的异质性,主要表现为缺失突变,序列长度变化范围为255~272 bp,同源性范围为27.0%~98.1%。翻译成氨基酸后,有4条序列出现终止密码子突变,6条序列表现出移框突变。将这些逆转录酶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登陆的不同物种同一类型逆转录酶的氨基酸序列进行聚类分析,表明它们可能有共同的起源。
通过对滇池北岸韭黄生产基地52份韭黄和109份韭菜样品硝酸盐含量分析并结合田间试验,研究了韭黄硝酸盐累积规律以及光照、氮肥、硝化抑制剂(双氰胺和硫磺)对韭黄硝酸盐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韭黄硝酸盐含量为379.2~1 354.6 mg·kg-1(均值774.1 mg·kg-1),而韭菜为258.2~3 878.0 mg·kg-1(均值1 615.7 mg·kg-1)。韭黄不同部位硝酸盐含量为:黄绿叶>叶鞘>叶片。早上6:00韭黄揭棚见光后,硝酸盐含量逐渐下降,12:00后又逐渐升高,下午2:00达最大,随后又下降。田间试验证实,减施20%的氮肥用量,韭黄硝酸盐含量下降13.6%,产量没有影响;双氰胺的施用使韭黄硝酸盐含量下降12.9%,并提高其产量11.1%;硫磺的施用可以增加韭黄产量13.5%,减少硝酸盐的含量8.6%。早上韭黄揭棚见光也能显著减少其硝酸盐含量。可见,上述措施能有效减少韭黄硝酸盐含量,具有推广价值。
在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栽培中,以传统蘑菇砻糠田泥覆土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泥炭比例覆土配方的理化性状、细菌生长量、双孢蘑菇菌丝生物量及其产量。理化性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泥炭比例覆土的空隙度、持水率,以及在-2.16 ~ -17.28 kPa水柱牵力下的水份释放量,都随着覆土中泥炭含量的增大而增大。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结果表明,100%、50%和30%泥炭覆土中的菌丝生物量均显著高于传统砻糠田泥覆土(P<0.05),并随着泥炭比例的增大而增高;覆土中的菌丝生物量均于第2潮菇原基形成期达最大值。覆土中的细菌数量随着双孢蘑菇菌丝的生长而增多,不同覆土的细菌数量与其中的蘑菇菌丝生物量正相关,覆土中的细菌与蘑菇菌丝存在营养共生关系。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蘑菇子实体形成量与覆土中的菌丝生物量密切正相关,与覆土持水率(含水量)正相关;覆土层蘑菇菌丝生物量和持水率,是蘑菇覆土基质优化的重要技术指标。
采用环境扫描电镜观察山荆子等17个苹果属原生种及'道格'等25个观赏海棠品种的花粉形态特征,采用类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探讨其花粉的主要特征及差异,研究亲缘关系及类群。结果表明,苹果属植物花粉为N3P4C5型,呈两侧对称的长球形或超长球形,赤道面具3条孔沟,沿极轴方向延伸至两极,萌发沟内有内孔,花粉表面为条状纹饰,有穿孔;各种或品种间花粉粒大小及外壁纹饰差异明显。聚类分析表明,佛罗伦萨海棠等2个苹果属原生种以及'罗宾逊'等7个观赏海棠品种聚为第一类群;山荆子等9个苹果属原生种以及'霍巴'等3个观赏海棠品种聚为第二类群;赛威士苹果等4个苹果属原生种以及'道格'等1个观赏海棠品种聚为第三类群;野香海棠等2个苹果属原生种以及'凯尔斯'等14个观赏海棠品种聚为第四类群。25个观赏海棠品种起源于北美洲基因中心,并通过与欧洲、亚洲基因中心的苹果种间杂交形成亲缘关系复杂的品种。
以‘红星’苹果为试材,研究了1-MCP和DPA处理对冷藏苹果果实蜡质中酚类物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冷藏期间所有苹果蜡质中总酚和黄酮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1 μL·L-11-MCP和2 g·L-1DPA处理提高了蜡质中的总酚和类黄酮含量。各处理苹果蜡质的甲醇提取物能有效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酚类物质含量与抗氧化活性之间显著正相关。
以白沙枇杷品种‘白玉’为试材,分析了白色单层、黄色单层、黄色双层和外灰内黑双层等4种纸袋套袋对果实品质以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能改善果实表面的光泽度。白色单层纸袋处理增加了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含量,而其他3种纸袋处理都导致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含量下降,可滴定酸含量上升。套袋还降低了果实的总酚含量、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其中以外灰内黑双层纸袋下降最大。套袋后果实的抗氧化能力下降,与总酚和类黄酮含量降低呈显著正相关。综合套袋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白玉’枇杷宜用透光性好的白色单层纸袋。
应用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方法,对海南的11个椰子栽培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选取30对引物用于PCR扩增,有23对引物扩增出有效多态性片段136条,平均多态性百分率为95.77%,每对引物扩增出的带数2~12条不等,平均为6.17条,每个SSR位点的多态信息量(PIC)变化于0.173~0.896之间,平均为0.561。11份材料之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0.061~0.861,说明海南椰子栽培品种之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1个椰子栽培品种分为四个类群和两个亚群。SSR标记反映出的品种间亲缘关系与形态学研究的分类结果并不完全吻合。
应用SRAP (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 分子标记对当前市场上推广的48个万寿菊杂交一代品种进行遗传多态性研究,用60个引物组合进行扩增,从中筛选到20个多态性引物组合,共产生289个多态性条带,平均每个引物组合产生14.45个多态性条带,显示了较高的多态性比率。聚类分析20个引物组合的扩增结果,48份材料分为两大类,Jaccard's相似系数在0.25~0.91之间。
利用简单重复序列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技术对42份蔷薇属(Rosa L.)种质资源(包括13份野生种、变种、变型及29份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用筛选出的18对SSR引物对42份材料DNA进行PCR扩增,在18个位点共检测到148个等位基因,每一位点的等位基因变幅为6~14个,平均8.2个。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282~0.892,表明在分子水平上云南省蔷薇属植物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发现,在相似系数为0.456时,基于SSR标记的聚类分析可以将 13个蔷薇野生种明显分为5个组,这与植物形态学分类结果大体一致。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43水平上,聚类分析将42份供试材料分为5大组群;同时初步探讨了野生种之间以及野生种与栽培品种之间的遗传亲缘关系。
秘鲁番茄是番茄的近缘野生种,对番茄遗传改良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为了有效地利用秘鲁番茄,本文对秘鲁番茄的起源、分类、生物学特征、分子生物学和克服远缘杂交障碍研究进展加以综述,以期为用秘鲁番茄对番茄遗传改良提供一些信息;同时对用秘鲁番茄改良番茄应采取的策略进行了讨论。
‘新郑红1号’是从灰枣中选育出的大果枣新品种。其果实长锥形,平均单鲜果质量10.3g,质松脆,汁液中多,风味浓厚,可食率96%,制干率47%,鲜食制干均可。适宜河南、山东、新疆等地枣区栽培。
蝴蝶兰‘红珍珠’是由‘台糖火鸟’与‘孙杰宝石’杂交选育而成。属中花多花型紫红花品种。花葶粗壮,易产生1~2个分枝。主枝花朵数9~11朵,总花朵数多可达20朵以上。花朵圆整,花径7.8 cm。植株生长势好,耐热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