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4年生苹果矮化砧穗组合(‘宫藤富士’/G935、‘宫藤富士’/M9-T337和‘宫藤富士’/SH6)为试验材料,研究了3种组合叶片形态结构的差异,并结合各组合在干旱胁迫8 d期间及复水7 d后的光合作用与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其抗旱性。结果显示,‘宫藤富士’/SH6的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及气孔密度均显著低于‘宫藤富士’/G935和‘宫藤富士’/M9-T337;干旱胁迫期间,与另外两个砧穗组合相比,‘宫藤富士’/SH6具有更高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渗透调节物质积累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叶片ABA含量,而丙二醛(MDA)含量最低;就光合参数而言,‘宫藤富士’/SH6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在干旱胁迫期间均显著低于‘宫藤富士’/G935和‘宫藤富士’/M9-T337。隶属函数分析结果表明,‘宫藤富士’/SH6抗旱性最优,其次为‘宫藤富士’/G935,而‘宫藤富士’/M9-T337抗旱性最差。综上,‘宫藤富士’/SH6是抗旱性优良的苹果矮化砧穗组合。
为了探究miR168家族的进化特性及其在梨休眠进程中的表达模式,通过检索实验室前期构建的砂梨(‘黄花’梨)miRNA文库、转录组数据库和miRBase数据库,得到植物miR168家族成员的成熟体和前体序列。从‘黄花’梨花芽中克隆了两条miR168前体,发现梨miR168家族包含2条前体序列和4条成熟体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分析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梨miR168家族的成熟体序列及前体(pre-miR168)序列进行分析,与已知植物miR168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预测其靶基因,分析其在梨休眠发生进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梨pre-miR168序列均能形成稳定的发夹结构;植物pre-miR168两端序列较保守,而中间序列不保守;mi168成熟体保守性较高,进化树分析表明梨pre-miR168与苹果的亲缘关系最近,miR168成熟体主要分为两大类。梨miR168调控的潜在靶基因主要包含Argonaute1蛋白基因(protein argonaute 1,AGO1)和胼胝质合成酶3基因(callose synthase 3,CalS3)共21条mRNA,都是以裂解靶标的方式进行调控。qRT-PCR分析结果表明,梨miR168a相对表达量在整个休眠期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动态变化;靶基因AGO1的表达呈上升趋势,靶基因CalS3的表达呈下降趋势;AGO1的表达趋势与梨花芽的萌芽率呈正相关关系,随着萌芽率的升高而升高,而CalS3表达趋势与梨花芽的萌芽率呈负相关关系,随萌芽率升高而降低。梨miR168与其他植物miR168的序列具有高度保守性,miR168与AGO1可能通过ABA来调控梨花芽的冬季休眠,通过上调表达梨miR168a而抑制CalS3表达的方式促进梨花芽冬季休眠的解除。
鉴于中国柑橘主要生长在缺镁(Mg)富铁(Fe)的酸性红壤区,为揭示缺Mg对柑橘苗Fe的吸收、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的影响,以‘雪柑’柑橘实生苗为材料进行温室沙培,设置缺镁和施镁(0和2 mmol · L-1 Mg2+)两个处理,培养11个月后测定生物量和各器官、各亚细胞中Fe含量以及各器官中不同化学形态的Fe含量,并计算其累积和分配。与施镁处理相比,缺镁处理柑橘苗总生物量降低了40.32%,其中叶、茎和根分别下降了34.90%、39.61%和47.17%;缺镁处理显著增加各器官的Fe含量,叶、茎和根分别增加了25.32%、31.06%和53.94%,且两种处理植株的Fe均在根中大量累积,分配率均超过75%;缺镁处理显著增加各器官亚细胞组分中Fe含量,且两种处理各器官Fe含量均为细胞壁 > 细胞器 > 细胞可溶性部分,其中细胞壁Fe组分在枝梢叶、上部叶、下部叶和根尖各部位的占比均超过55%;缺镁处理在显著增加根尖器官不同化学形态Fe含量的同时也整体增加叶器官中磷酸态和草酸态Fe含量而降低水溶态Fe含量,且两种处理各器官Fe均以磷酸态和草酸态为主,其在各器官化学形态占比接近50%。
对10个葡萄砧木品种的干旱、涝害以及盐胁迫的耐受性进行研究,以筛选综合抗性较强的品种。砧木‘520A’综合表现最好,对3种胁迫均有较强的抗性;‘420A’对2种胁迫有较强的抗性;‘3309M’‘1103P’和‘110R’分别只对其中的1种胁迫有较强的抗性;‘贝达’和‘101-14’则对3种胁迫的抗性均较弱。渗透胁迫下砧木的抗性与其可溶性糖、脯氨酸、MDA以及Ca2+的积累呈正相关,而与总叶绿素含量呈负相关。
开展葡萄生长调控因子GRF(Growth-regulating factor)家族成员的基因结构、蛋白保守基序、亚细胞定位预测、同线性、系统进化树及顺式作用元件等分析;利用qRT-PCR技术开展有核和无核葡萄不同组织器官、种子发育不同时期及激素响应表达模式分析。葡萄GRF家族共有8个成员,其中7个分布于6条染色体,编码氨基酸数为213 ~ 604,所有成员均定位于细胞核。根据进化关系分为4组(A ~ D),同组VvGRF的外显子—内含子结构、保守基序数和类型均具有保守性。所有葡萄GRF蛋白N端均含有QLQ和WRC保守结构域,C端至少含有TQL或FFD结构域之一。同线性分析发现,VvGRF3和VvGRF4存在并联重复。VvGRF启动子区发现大量与生长发育、激素响应及胁迫响应相关顺式作用元件。大部分VvGRF在营养器官叶片中高表达,VvGRF2在生殖器官花和果实中高表达;VvGRF3和VvGRF6在无核葡萄种子发育过程中表达量显著高于有核葡萄,而VvGRF8在有核葡萄种子发育前期表达量显著高于无核葡萄;VvGRF响应GA3和IAA诱导,且大部分基因在处理0.5或1 h后下调。
以257份桃种质成熟期果实为试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果肉中6种酚类物质和3种有机酸含量,分析比较不同种质果肉单体酚和总酚含量的差异,并讨论不同肉色、肉质和有机酸含量的种质类型间酚类物质的含量差异。结果显示,桃果肉中总酚含量区间为31.05 ~ 919.11 mg · kg-1 FW,其中绿原酸、新绿原酸、儿茶素含量较高,平均值分别为56.60、43.20和25.79 mg · kg-1 FW,表儿茶素、芦丁含量中等,平均值分别为14.77和14.85 mg · kg-1 FW,阿魏酸含量最低(1.57 mg · kg-1 FW);筛选到单体酚和总酚含量特异种质11份;不同肉色类型桃的主要酚类物质含量存在差异,红肉类型显著高于白肉和黄肉类型,黄肉与白肉类型差异不大;不同肉质类型桃主要酚类物质含量为硬肉显著高于溶质和硬质类型(P < 0.05);果实中苹果酸、柠檬酸、奎尼酸含量均与总酚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为了解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参与甜樱桃花青苷积累的机制,以甜樱桃‘美早’为试材,克隆1个phi类型GST基因PavRiant(XM_021968160)。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qRT-PCR、瞬时表达沉默、酵母单杂交、电泳迁移率试验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探究PavRiant调控甜樱桃花青苷积累的作用。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PavRiant与桃PpRiant蛋白序列相似度最高。果实发育期,PavRiant表达量与花青苷含量和花青苷调控基因PavMYB10.1表达量变化趋势一致。瞬时沉默试验证实PavRiant在甜樱桃花青苷积累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酵母单杂交和EMSA试验发现,PavMYB10.1结合PavRiant启动子的MRE序列。荧光素酶试验表明PavRiant启动子活性受PavMYB10.1正调控。因此,PavMYB10.1可能通过促进PavRiant的表达促进花青苷的积累。
基于第3代龙眼(Dimocarpus longan)基因组及转录组数据库,对褪黑素合成路径上可能的限速基因SNAT(serotonin N-acetyltransferase)、ASMT(N-acetylserotonin methyltransferase)和COMT(caffeic acid O-methyltransferase)进行基因家族成员鉴定,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其在龙眼体胚早期的表达谱,并研究外源IAA、GA3、MeJA、SA和ABA对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中褪黑素含量的影响,以及褪黑素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龙眼SNAT(DlSNAT)、ASMT(DlASMT)和COMT(DlCOMT)基因家族分别含有2、18和7个成员,蛋白质结构域保守,相同家族的成员之间保守基序相差极小,DlASMT和DlCOMT家族成员高度相似。基于氨基酸序列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龙眼、拟南芥、水稻、小麦、番茄、辣椒和卷柏的SNAT家族可分为3个亚组;ASMT和COMT家族具有高度同源性,共同建树并分为3个亚组。DlSNAT、DlASMT和DlCOMT家族成员的启动子中含有大量响应生长素、赤霉素、茉莉酸甲酯、水杨酸和脱落酸的顺式作用元件。表达谱分析显示,DlASMT和DlCOMT家族成员主要在龙眼不完全胚性紧实结构和球形胚阶段高表达,DlSNAT1和DlSNAT2在龙眼体胚发生早期始终处于高水平表达。用0.1 mmol · L-1IAA处理龙眼胚性愈伤组织,内源褪黑素含量在24 h内显著降低,GA3、MeJA、SA和ABA处理则显著提高了褪黑素含量;同时分析DlSNAT、DlASMT、DlCOMT成员表达情况,内源褪黑素含量变化趋势和DlSNAT表达基本一致。综上,DlSNAT、DlASMT和DlCOMT可能通过影响内源褪黑素的合成参与调控龙眼早期体胚发生。
针对当前设施黄瓜生产中化肥用量过多造成土壤环境变劣,黄瓜产量和品质下降等问题,以‘津优35号’黄瓜(Cucumis sativus L.)为试材,研究有机肥(牛粪︰豆饼 = 4︰1)与化肥配施对大棚黄瓜根区土壤环境和根系特征的影响。设3个有机肥/化肥比例处理(30%/70%、40%/60%、50%/50%)和纯化肥对照,连续3年(2018–2020年)6茬定位施肥。结果表明:随着种植茬口的增加,对照根区土壤的pH和孔隙度逐渐下降,电导率(EC)呈上升趋势,容重变化幅度较小,土壤趋于酸化和板结;而3个处理的pH变化不大,容重逐渐下降,孔隙度和EC值上升。同一茬口中3个处理的根区土壤物理性质差异不大,但与对照相比,pH和孔隙度较高,而容重和EC值较低。3个处理的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随着种植茬次的增加而逐渐增加,1 ~ 3茬与对照差异不大,4 ~ 6茬显著高于对照,40%/60%处理尤其显著。3个处理的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也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以40%/60%处理最大,对照最小。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3个处理的根际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等有益细菌相对丰度显著增加,镰刀菌属(Fusarium)等致病菌相对丰度显著下降,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显著增加,真菌多样性显著减少,微生物群落结构明显改善,其中40%/60%处理效果尤其显著。与对照相比,3个处理的根际土壤硝酸还原酶(NR)、脲酶(URE)、酸性磷酸酶(ACP)、过氧化氢酶(CAT)和蔗糖酶(INV)活性均显著增加,根系长度、体积、表面积、根尖数明显增大,直径显著减小,根系活力显著提高。综合比较,40%有机肥 + 60%化肥处理,设施土壤环境最好,黄瓜根系活力最强,根系特征最优,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采用小RNA(sRNA)深度测序技术,结合RT-PCR技术对广西9个辣椒主产区具有典型病毒病症状的病样进行检测,共发现10种病毒,其中小米椒内源RNA病毒1(Capsicum frutescens endornavirus 1,CFEV 1)、辣椒潜隐病毒2(pepper cryptic virus 2,PCV 2)、烟草轻型绿花叶病毒(tobacco mild green mosaic virus,TMGMV)和辣椒黄脉病毒(pepper vein yellows virus,PeVYV)是在广西辣椒上首次发现,且CFEV 1在中国是首次发现。10种病毒在75份辣椒病样中的总检出率为8.00% ~ 66.67%,前5位依次为辣椒脉斑驳病毒(chilli veinal mottle virus,ChiVMV,66.67%)、甜椒脉斑驳病毒(pepper veinal mottle virus,PVMV,62.67%)、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41.33%)、CFEV 1(32.0%)以及PCV 2(26.67%)。ChiVMV、PVMV、CMV和CFEV 1在广西7 ~ 9个辣椒主产区广泛分布,推测为优势病毒。除桂林外,其他8个辣椒主产区均含以上4种优势病毒中的1 ~ 3种,但在桂林,这4种病毒的检出率偏低或检不出,其优势病毒种类是PMMoV和PCV 2。广西辣椒病毒病复合侵染率为94.66%,3种(检出率42.67%)和4种(检出率24.00%)病毒复合侵染是主要形式。3种复合侵染中以ChiVMV + PVMV + CMV和ChiVMV + CFEV 1 + ChiRSV占比最高(均为18.75%),4种复合侵染中以ChiVMV + PVMV + CMV + CFEV 1占比最高(16.67%)。
为揭示姜渍涝灾害夏季较秋季更加严重的生理机制,以‘莱芜小姜’为试材,采用盆栽方式,研究了常温正常供水(对照)、高温正常供水、常温渍涝、高温渍涝处理对叶片光合作用及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渍涝或高温胁迫导致姜叶片叶绿素降解,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尤以渍涝与高温交互胁迫为甚,高温正常供水、常温渍涝和高温渍涝处理36 h时,Pn分别较对照降低了53.62%、26.41%和87.59%,高温渍涝引发非气孔限制需要12 h,而高温正常供水和常温渍涝则需要24 h。叶片氮代谢相关酶NR、GS、GOGAT和GDH活性均随渍涝或高温胁迫时间延长而显著降低,且交互效应明显;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亦随胁迫时间延长显著降低,降幅以高温渍涝和高温正常供水处理显著大于常温渍涝处理,叶片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则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胁迫60 h时除高温渍涝的NO3--N外,其他均显著高于对照。研究结果表明渍涝和高温胁迫显著降低姜叶片光合效率,损伤叶片氮素代谢活性,尤以二者交互效应更显著。
以金边红苞凤梨叶片边缘呈红色时期的嵌合体叶片和金黄色突变体叶片为材料,进行CIEL*a*b*分析、色素含量测定、组织细胞观察、类胡萝卜素LC-MS/MS检测和转录组测序联合对比分析,对金黄色突变叶片的表型成因进行初步探究。CIEL*a*b*分析表明,嵌合叶片中央绿色部分与边缘红色部分的颜色分别由绿、黄和红、黄颜色组成,而金黄色突变叶片为黄色中带有极微量绿色。金黄色突变叶片的颜色特征是由于其总叶绿素含量和Chl.a/b值极显著低于正常绿色部分、总花青素极显著低于边缘红色部分、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b含量占比极显著上升形成的。金黄色突变叶片中除少量细胞含有黄绿色质体外,其他叶肉细胞为无色透明,其中共检测到12种类胡萝卜素物质,叶黄素占比高达79%,是主要呈色物质。转录—代谢联合分析表明金黄色突变叶片中将碳流转化为类胡萝卜素的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PSY1的表达水平以及该酶下游产物八氢番茄红素、α-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等物质的含量均低于中央绿色部分,PSY1可能是金黄色突变叶片类胡萝卜素合成受到限制的关键基因。
从来自12个省份茶区的茶树炭疽病病叶分离病原菌,基于形态学和多基因聚类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并对不同茶区分离的纯培养物致病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57株菌株有明显的形态学差异,根据其在PDA上的菌落形态和分生孢子特征可划分为5种类型。选取21个代表性菌株进行多位点(ITS、TUB2、ACT、CAL、CHS-1和GAPDH)的序列和聚类分析,发现测试菌株均属于胶孢炭疽复合种(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complex),包括7株果生炭疽菌(C. fructicola)、8株山茶炭疽菌(C. camelliae)、3株暹罗炭疽菌(C. siamense)和3株隐秘炭疽菌(C. aenigma),其中山茶炭疽菌和果生炭疽菌在调查茶区的炭疽病叶中分离频率较高。采用刺伤接种法将测试菌株接种于‘舒茶早’离体枝条的叶片,结果显示21个代表性菌株中17株能够侵染‘舒茶早’叶片并使其发病,但不同菌种表现出致病性差异,其中山茶炭疽菌表现出强致病力,同时发现同种病原菌不同菌株间也存在致病力差异。此外,在河南茶区首次发现由果生炭疽菌引起茶树炭疽病。
为探究外源褪黑素(Melatonine,MT)诱导梨果实抗采后黑斑病的作用,以‘翠冠’梨为材料,测定MT对梨黑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抑菌作用和诱导果实抗黑斑病的效应。结果表明,0.025 ~ 0.300 mmol · L-1 MT处理对A. alternata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无明显抑制作用,但MT处理梨果实可显著降低黑斑病发生,其中0.100 mmol · L-1 MT诱导梨抗黑斑病的效应最高可达45.04%。与对照相比,0.100 mmol · L-1 MT处理显著提高了梨果实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总酚含量,有效降低丙二醛(MDA)积累,暗示MT处理诱导梨果实对黑斑病的抗性可能与其调控活性氧代谢有关。
以‘晚白柚’等63份柚类资源为材料基础,通过RNA-seq和序列特征分析发掘新的S-RNase,并结合前期已有的9个S-RNase基因信息,设计21对特异性引物,扩增鉴定63份柚类资源的S基因型。结果发掘到12个新的S-RNase,按顺序分别命名为S10-RNase ~ S21-RNase。特异扩增结果显示:鉴定的63份材料中,有59份材料得到完整的S基因型,4份仅鉴定到1个S-RNase基因,其中S2-RNase扩增频率最高,达34.92%(22/63),S4-RNase和S6-RNase在63份材料中均未扩增出。结果还显示许多品种具有相同的S基因型。
在睡莲中共鉴定出69个NcWRKY转录因子,将其分成3个亚家族,即Ⅰ、Ⅱ和Ⅲ,其中Ⅱ亚家族可进一步分为Ⅱa、Ⅱb、Ⅱc、Ⅱd和Ⅱe,与拟南芥中WRKY亚家族分类相同。Ⅱc亚家族中含有17个成员,是睡莲WRKY家族中成员数最多的亚家族。所有成员的蛋白质二级结构中无规则卷曲所占比例高达为39% ~ 78%。motif 1和motif 3被注释为WRKY保守结构。NcWRKY成员在睡莲14条染色体中均有分布,其中Ⅱa亚家族中所有成员都定位在Nc4号染色体。启动子顺式调控元件分析发现,NcWRKY成员广泛参与激素调控反应,通过不同组织中表达量分析筛选出在成熟叶柄中高表达的NcWRKY04与NcWRKY18,在花瓣中高表达的NcWRKY05和在雄蕊中高表达的NcWRKY61。基因复制事件分析发现,NcWRKY家族主要以片段复制事件为主。基因表达网络关系分析预测NcWRKY61和NcWRKY63可能与其他成员有共表达关系。
在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州进行病毒病害调查时发现1株疑似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侵染的凤仙花植株,其症状表现为叶片皱缩和花叶。利用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简并引物进行PCR扩增、克隆和分析,获得YN6198-28和YN6198-31两条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的DNA-A全长序列,长度均为2 763 bp,编码6个开放阅读框,其中YN6198-28核苷酸序列与越南丁香黄脉病毒(Ludwigia yellow vein Vietnam virus,LuYVVNV)相似性为94.90%,表明该分离物是LuYVVNV1个分离物。重组分析发现,YN6198-28是种间重组病毒,其主要亲本为丁香黄脉病毒(Ludwigia yellow vein virus,LuYVV),次要亲本为中国胜红蓟黄脉病毒(Ageratum yellow vein China virus,AYVCNV)。
miRNA(microRNA)是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内源性非编码小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靶基因的mRNA结合,切割靶mRNA或者抑制靶mRNA的翻译来抑制靶基因的表达。本研究综述了miRNA调控园艺作物生长发育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miRNA在园艺作物根、叶、花、果实等器官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类胡萝卜素是一类重要显色化合物,在花色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是赋予植物呈现黄色到红色的物质基础之一,其中α-胡萝卜素(α-carotene)、β-胡萝卜素(β-carotene)以及叶黄素类(Xanthophylls)等呈黄色,番茄红素(Lycopene)、虾青素(Astaxanthin)和辣椒红素(Capsanthin)等呈红色。近年来观赏植物花色相关类胡萝卜素的研究较多,本文就类胡萝卜素对花色呈现的影响,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与降解途径及相关基因功能,类胡萝卜素代谢转录、表观遗传等分子调控3个方面来概述有关观赏植物类胡萝卜素组成及代谢调控的最新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植物花色提供参考。
酸枣新品种‘国丰’果实成熟时褐红色,磨盘形,平均单果质量6.11 g。果肉味酸,总酸含量3.86%,pH 2.24,可溶性固形物31.33%,维生素C含量1.1 mg · g-1。平均单仁质量0.040 g。可食率、双仁率较高,药食兼用。5年生平均单株产量12.5 kg,比普通酸枣提高64%。
‘皖秋葵4号’是从安徽省池州市引进的红色秋葵栽培种QK-11-02中经系谱法选育出的新品种。果皮颜色为红色,果色鲜艳,果形挺直,平均鲜果长15 ~ 18 cm,果粗20 ~ 25 mm,单果质量19.6 g,单株蒴果数38.9个,鲜果产量35 000 ~ 40 000 kg · hm-2。嫩果果肉厚,耐老化,采摘时间长,品质优良。适应性广,适合安徽省及周边省份推广和种植。
‘紫韵’玉兰是由黄山木兰‘绿星’(母本)和多瓣紫玉兰(父本)杂交育成的玉兰新品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株形紧凑,叶形长椭圆形、倒卵状长椭圆形,花被片背面白色,基部1/2 ~ 2/3紫红色,具较粗紫红色中脉直达瓣顶;腹面白色。花期3月下旬—4月上中旬,果熟期8月。
‘罗彩16号’是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永福县种植的桂花(Osmanthus fragrans)实生苗中选育出来的彩叶桂新品种。叶色变化较大,幼叶橙黄,渐变为金黄色、浅黄色,成龄叶绿色,嫩枝浅紫色,叶柄暗紫色,具极高的观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