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苹果基因组筛选K+转运蛋白基因,分析其系统发育关系,通过qRT-PCR检测它们在平邑甜茶各器官组织和不同发育阶段果实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在苹果中存在65个K+转运蛋白基因,包括CHX家族(33个)、HAK家族(24个)、HKT家族(1个)和KEA家族(7个),它们与拟南芥K+转运蛋白基因高度同源,其基因结构相对保守,并且不均匀地分布在13条染色体上。定量表达分析发现,K+转运蛋白基因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其中在根中高度表达的32个,在叶片中高度表达的12个,在茎尖中高度表达的11个,在果实中高度表达的19个。研究结果为揭示苹果K+转运蛋白基因的功能提供了基础资料。
以‘嘎拉’苹果(Malus × domestica‘Royal Gala’)为试材,扩增MdDRB1基因,分析其序列结构,同时原核诱导MdDRB1蛋白并观察其亚细胞定位。利用qRT-PCR检测MdDRB1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量,通过遗传转化苹果苗鉴定MdDRB1在非生物胁迫中的功能。基因结构分析显示,MdDRB1具有2个内含子和3个外显子。亚细胞定位显示,MdDRB1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少数定位在细胞质。原核诱导结果显示,MdDRB1融合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同时发现MdDRB1反义转基因愈伤中与抗性相关的miRNA的表达水平上调。在PEG、ABA、盐和低温处理的材料中MdDRB1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另外,MdDRB1过量表达明显提高了转基因苹果组培苗的抗性。推测MdDRB1在抗逆胁迫响应中有重要作用。
以2年生北高丛越橘(Vaccinium corymbosum L.)‘蓝丰’、‘公爵’和‘布里吉他’为试验材料,利用人工气候箱设置4个培养温度(25、30、35和
以‘资阳’香橙(Citrus junos‘Ziyang’)为材料,利用RT-PCR技术,分离到1个MYB基因,CitMYB22。比对分析发现,CitMYB22含有两个内含子,开放阅读框(ORF)为696 bp,可编码231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氨基酸聚类和结构分析表明,CitMYB22属于MYB类转录因子家族中的R2R3-MYB 亚家族。进化树分析表明,CitMYB22与拟南芥参与逆境响应的R2R3-MYB亚家族成员AtMYB15的同源性最高。克隆CitMYB22的ATG上游2 500 bp内启动子顺式元件,预测其含有多个与植物逆境和激素应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如HSE、SARE和MBS等。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CitMYB22蛋白定位在细胞核中。实时定量结果表明,CitMYB22在叶、花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根和幼果,且在外源脱落酸、水杨酸、甲基茉莉酸、1–氨基环丙烷基羧酸以及高盐、脱水和
采用去雄、套袋、人工授粉方法对7种枇杷属植物及2种枇杷近缘属植物共14份材料配置的91个种间、21个属间共112个杂交组合进行研究,结果发现:91个种间杂交组合中有28个坐果率为零,即杂交不亲和,约占30%;杂交组合大多为部分亲和,仅少数为完全亲和。枇杷属与其近缘属植物(石斑木、石楠)的正交基本不亲和,反交有5个组合能结果,但杂种胚中途败育,需要进行胚挽救。不同的种类作为父本或母本时,坐果率相差较大,以大渡河枇杷,栎叶枇杷、野生普通枇杷和‘解放钟’作母本,平均坐果率高达36.2% ~ 58.2%;而以台湾枇杷及其两个变型和椭圆枇杷作母本,平均坐果率仅为2.9% ~ 16.3%,作父本时,平均坐果率较高,达22.4% ~ 43.1%。花粉管生长的荧光观察显示,台湾枇杷恒春变型作母本与栎叶枇杷杂交为孢子体不亲和。
大白菜[Brassica rapa(Lour.)ssp. pekinensis]紫心纯系‘14S839’和橙色纯系‘14S162’为亲本,构建F2群体,对大白菜紫色基因(BrPur)进行遗传连锁分析。性状分离调查结果显示,在F2群体中紫心与非紫心单株符合3︰1分离比例,说明大白菜紫心性状的有、无符合单基因显性遗传模式,紫心性状是一种显性性状。采用改良的BSA方法对紫色基因BrPur进行定位,经过对白菜全基因组297个SSR标记的筛选,得到了BrPur的两个侧翼标记A710和A714,同时结合白菜基因组信息,将BrPur定位于大白菜A07连锁群上。结合前人关于花青素代谢相关基因的研究报道,通过分析Br4CL3 和Bra004214的序列、开发新的标记,得到了两个特异共显性标记CL-12和B214-87。利用F2群体扩增验证筛选到的所有标记,结果表明,经Join Map 4.0作图得到的遗传连锁图与非紫色交换单株“基因型矩阵”显示的结果完全一致,标记CL-12和B214-87位于BrPur两侧,遗传距离分别是
以菜薹[Brassica rapa L. ssp. chinensis(L.)Mokino var. utilis Tsen et Lee]为材料,克隆得到1个WRKY转录因子,命名为BrWRKY75。氨基酸序列比对及进化树分析发现BrWRKY75与拟南芥的WRKY75同源性较高,且同属于第Ⅱ类c亚族。实时荧光定量PCR表明BrWRKY75在菜薹叶片衰老过程中表达明显增强。亚细胞定位和转录活性分析显示BrWRKY75定位于细胞核,是一种核蛋白,并且具有转录抑制活性。体外凝胶阻滞试验(EMSA)证实BrWRKY75能与W-box(TTGAC)元件特异结合。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菜薹叶片衰老的转录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基于先期抽薹敏感的‘松滋野生’和耐抽薹的‘Amsterdam’胡萝卜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胡萝卜中SOC1同源基因对光周期的响应规律及其功能。胡萝卜中存在2个SOC1同源基因:DcSOC1-1和DcSOC1-2,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分别编码217和211个氨基酸,均包含MADS-box和K-box结构域,C末端含有保守的SOC1 motif基序。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DcSOC1-1和DcSOC1-2与猕猴桃AcSOC
为了明确当前新疆哈密瓜病毒病的主要毒原种类及其遗传分化,为哈密瓜病毒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吐鲁番、鄯善、昌吉等哈密瓜主产区的病毒病调查、采样,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DAS–ELISA)和RT-PCR技术对侵染哈密瓜的7种主要病毒及瓜类重要检疫性病毒——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进行检测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121个样品中,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的检出率最高,为70.2%;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 virus,WMV)和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次之,分别为62.0%和37.2%,甜瓜坏死斑点病毒(Melon necrotic spot virus,MNSV)的检出率仅为2.5%,CGMMV、南瓜花叶病毒(Squash mosaic virus,SqMV)、番木瓜环斑病毒(Papaya ring spot virus W,PRSV-W)和烟草坏死病毒(Tobacco necrosis virus,TNV)未检测到。CMV、WMV、ZYMV在田间分布广泛,2种及3种病毒的复合侵染发生普遍(60.19%)。对各病毒分离物进行CP基因扩增、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了CMV新疆哈密瓜分离物归属于CMV亚组ⅠB。ZYMV、WMV和MNSV与已报道的病毒株系CP基因核苷酸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但存在一定的变异,ZYMV和WMV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化现象。
通过对‘靖江香沙芋’转录组数据进行功能注释,克隆获得‘靖江香沙芋’淀粉合成酶AGPase的基因,序列全长为1 596 bp,命名为CeApS1(NCBI:Colocasia KU288757,未公布)。该基因编码532个氨基酸,蛋白含有1个NTP_transf_3结构域(Gly104 ~ Pro306)和1个PbH1结构域(Gly473 ~ Ser515),编码产生AGPase小亚基,等电点和分子量分别为6.73和57.6 kD。ApS1在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中广泛存在,CeApS1与紫萍(AIZ00992.1)中相应蛋白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为83.4%,与草莓(AAS00541.1)、苜蓿(XP_003617925.1)、水稻(AAK27313.1)和小麦(CAA46879.1)等植物中相应蛋白的亲缘关系较远。CeApS1在‘靖江香沙芋’的母芋和子孙芋中表达量较高,在叶片、叶柄和根中低表达。芋球茎中的CeApS1表达水平与球茎发育密切相关,在播种160 d后达到最大值。该基因的表达模式与球茎淀粉含量的积累显著正相关。
比较了耐盐碱的岷江百合(Lilium regale Wilson)和对盐碱敏感的东方百合‘索邦’(‘Sorbonne’)在不同浓度的碱性盐NaHCO3胁迫下叶片的渗透调节物质、活性氧清除物质、离子调节物质(Na+、K+)及有机酸含量的变化,探讨百合耐盐碱的生理机制。研究发现,两种百合叶片中各种物质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但整体上岷江百合的各种物质含量或者活性均高于‘索邦’。随着NaHCO3胁迫浓度的增加,两种百合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先升后降;SOD、GR的活性和AsA的含量先上升后下降,APX的活性和GSH的含量在低浓度胁迫时无明显变化,高浓度胁迫时显著下降;‘索邦’Na+主要积累在成熟叶和新生叶中,岷江百合则主要积累在茎和成熟叶中,且能维持根、成熟叶和新生叶中较高水平的K+/Na+值;岷江百合中的草酸、乳酸和乙酸含量都一直增加或高于对照,‘索邦’中的苹果酸和乙酸含量一直增加。与‘索邦’相比,岷江百合在低浓度NaHCO3胁迫下提高SOD活性和AsA含量,高浓度NaHCO3胁迫下增加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并保持可溶性糖的稳定性,是其耐盐碱性较强的原因之一。
以2年生富士/八棱海棠嫁接苗为试验材料,用5个供镍水平(NiSO4 · 6H2O)的Hoagland营养液进行砂培,1个月后叶面喷施15N标记的尿素,20 d后测定叶片的镍含量、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植株15N–尿素的分配、吸收及利用状况。结果表明:随着施镍量的增加,苹果叶片的镍含量相应增加。低供镍(每株0.5、1.0和2.0 mg NiSO4 · 6H2O)条件下,叶片的GS和SOD活性均不同程度地高于对照(0 mg NiSO4 · 6H2O),其中以单株施镍量1.0 mg NiSO4 · 6H2O处理效果最佳,但是高供镍(10 mg NiSO4 · 6H2O)处理的苹果叶片GS和SOD活性明显低于对照。低供镍(每株0.5、1.0和2.0 mg NiSO4 · 6H2O)处理的植株15N–尿素利用率均明显高于对照处理,以单株1.0 mg NiSO4 · 6H2O处理的利用率最高,为48.74%,是对照的1.71倍;单株10 mg NiSO4 · 6H2O处理的苹果植株15N–尿素利用率则比对照降低38.26%。此外,镍还会影响苹果植株的15N分配率,单株1.0 mg NiSO4 · 6H2O处理的植株根部15N分配率最高,其次是叶片和茎部,其他处理的植株均以叶片部位15N分配率最高。综上所述,适量供镍可以使苹果叶片GS和SOD活性增强,延缓叶片衰老,提高植株对尿素的吸收利用水平,而镍水平过高则影响苹果植株对尿素的吸收和分配。
以中国樱桃14个自然居群280个个体为材料,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显示:11对SSR引物共检测到80个等位基因,各引物扩增条带在4 ~ 13条之间。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5431 ~ 0.7151,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9057 ~ 1.4684。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来自居群内(70.00%),Mantel检验显示总群体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显著相关(r = 0.472,P = 0.011)。因此,中国樱桃在居群水平(PPL = 100%,h = 0.643,I = 1.207)和物种水平(PPL = 100%,h = 0.743,I = 1.591)上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利用扫描电镜对中国国家柿种质资源圃收集的7份已知种和1份分类学未知柿资源(德阳柿)的花粉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1)其花粉均具三孔沟,近球形,极面观圆形,花粉大小为(24.7 ~ 52.8)µm ×(23.8 ~ 47.9)µm,萌发沟内有疏密程度不同的拳头状和丝状物,表面穿孔明显或不明显,外壁纹饰均为谷穗状条纹,但各个种间条纹宽度和萌发沟长度存在显著差异。(2)聚类分析结果,君迁子、浙江柿和油柿为第Ⅰ类群,西村早生、美洲柿和华中雄株为第Ⅱ类群,德阳柿单独为第Ⅲ类群;各个种花粉粒的大小与其倍性正相关。(3)德阳柿花粉形态明显区别于其他材料,本试验的结果为进一步确定德阳柿分类学地位提供了孢粉学依据。
以20个枣品种为试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枣果实中的主要糖和有机酸组分进行了测定分析,比较了不同品种间的差异并揭示其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枣果实中主要的可溶性糖为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其中蔗糖含量最高,其次是果糖和葡萄糖,属蔗糖积累型;总糖及各组分糖的含量在不同品种果实间存在显著差异,所测品种中‘新郑灰枣’总糖含量最高;随着果实的发育,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不断积累,在果实发育前期主要是果糖、葡萄糖的积累,白熟期之后以蔗糖积累为主。枣果实中的有机酸主要是苹果酸、奎宁酸和琥珀酸,其中苹果酸含量最高,属苹果酸优势型;总酸及各组分酸的含量在不同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彬县晋枣’总酸含量最高;随着果实的发育成熟,总酸及苹果酸、奎宁酸和酒石酸含量不断增长,柠檬酸含量在不同发育时期间无显著差异,琥珀酸含量在白熟期低,且与脆熟期和完熟期差异极显著,而脆熟期和完熟期之间无显著差异。糖、酸相关性分析表明,总酸与苹果酸和奎宁酸,总糖与蔗糖,果糖与葡萄糖,苹果酸与总糖和蔗糖之间都呈极显著正相关。柠檬酸与果糖和葡萄糖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总酸与果糖、酒石酸与熊果酸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为分析转基因柑橘中外源基因整合拷贝数,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建立通用、准确、简便的转基因柑橘外源基因拷贝数检测体系,利用该体系成功检测了150个转基因柑橘单株系外源基因整合拷贝数。结果表明,转基因柑橘中外源基因整合最低拷贝数为1,最高达5个,其中1、2和 ≥ 3拷贝的单株数分别占总数的40.0%、18.0%和42.0%;采用Southern blot技术进行检测,结果基本一致,极少数单株经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的拷贝数比Southern blot检测的数值高。说明本研究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转基因柑橘外源基因整合拷贝数更加准确可靠。拷贝数为1 ~ 2的转基因株系可作为将来开展转基因目标性状研究及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有利用价值的试验材料。
为探讨绿针假单胞菌HL5-4对番茄灰霉病的生防潜力,通过对峙培养和孢子萌发试验测定其对灰葡萄孢菌的抑制活性;进行离体试验和苗期试验测定其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平板稀释法测定其在番茄果实和叶片的定殖能力;并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同源性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HL5-4显著抑制灰葡萄孢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萌发抑制率为70.74%;在离体试验中,对番茄果实和叶片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2.36%和59.85%,在盆栽试验中,对番茄苗期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为62.88%;HL5-4在番茄果实和叶片保持一定的定殖密度,处理7 d时能保持104和103 cfu · g-1以上;HL5-4菌株鉴定为绿针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holoeaphtis)。
为了建立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可视化的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everse transcription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RT-LAMP)检测体系,根据CMV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4条引物,优化了RT-LAMP反应体系中的dNTPs和Mg2+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同时对体系进行了特异性和灵敏性的测定。最终确定RT-LAMP的最优反应体系为dNTPs 1.2 mmol · L-1,Mg2+ 6 mmol · L-1,在
‘寒绿’白菜是以自交不亲和系‘WC-03-05-05’和自交系‘WC-02-08-04’杂交育成的一代杂种。株形直立,束腰,株高约25 cm,开展度约25 cm × 27 cm。叶片展开,叶色绿有光泽,叶柄绿色,长且肥厚。单株质量约0.30 kg。田间综合表现佳,耐抽薹,抗病,品质和商品性好。适宜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季栽培及北方地区周年生产。
‘西园16号’甘蓝是以优良自交不亲和系2011B3为母本,自交不亲和系2011214为父本配制的一代杂种。中晚熟,从定植到收获100 d左右。单球质量2.1 kg左右,叶球扁圆形,紧实,耐裂球,品质优良,球叶维生素C含量0.335 mg · g-1,纤维素含量7 mg · g-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6.7%。耐根肿病。产量约61.5 t · hm-2。适宜重庆、四川等地区作冬甘蓝栽培。
猴头菇新品种‘晋猴头96’是从山西省历山自然保护区采集的野生猴头菇中采用组织分离获得,经系统选育而成。子实体呈单体球形,乳白色。单个子实体质量 150 ~ 250 g,直径8 ~ 15 cm,菇形圆整,菌肉致密。每450 g 干料可产鲜菇316.5 g左右。子实体商品性好,产量高,适应性强,易于管理。
‘星悦’是由母本‘将军黄色’和父本‘将军粉色’杂交培育而成的标准型切花金鱼草新品种。株高105 ~ 120 cm,总状花序,橙粉色,花序长25.80 ~ 28.83 cm,小花数36.60 ~ 42.22朵。初花期4月初,盛花期4月中旬,田间生育期110 ~ 120 d,瓶插期15 ~ 20 d,抗寒性、抗旱性较好,病虫害较少。适宜在江苏的中部和南部地区冬季设施栽培。
‘梦星’是以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 Dandy)为母本,紫花含笑(M. crassipes Law)为父本杂交选育出的新品种。常绿乔木,叶片薄革质,长圆状倒卵形,先端渐尖,内轮花被片紫红色,色晕较深,外轮较浅,雄蕊群紫红色,花期3—4月,喜温暖湿润气候,可在江南各地广泛种植。
‘关防风1号’是从中国海拉尔地区野生防风中选育出的新品种。旱生,花白色,株高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