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1.jpg|#|苹果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2.jpg|#|甘蓝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3.jpg|#|菊花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4.jpg|#|灵芝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5.jpg|#|桃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6.jpg|#|黄瓜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7.jpg|#|蝴蝶兰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8.jpg|#|樱桃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9.jpg|#|观赏荷花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10.jpg|#|菊花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11.jpg|#|月季
https://www.ahs.ac.cn/images/0513-353X/images/top-banner12.jpg|#|菊花

用户登录

主办单位更多>

协办单位更多>

扫描关注微信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52卷, 第2期 上一期    下一期

    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生物学

    • 赣南野生山金柑全基因组InDel标记开发及应用
    • 罗嗣芳, 严翔, 谢丽芳, 孙静贤, 郭紫晶, 张祖铭, 陈兆星
    • 园艺学报. 2025, 52(2): 267-278.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357
    • 摘要 ( 279 ) HTML ( 63) PDF (2040KB) ( 178 )   
    • 为探究赣南野生山金柑InDel特征,选取99份赣南野生山金柑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进而筛选InDel变异位点以开发InDel标记。获得590.58 Mb有效片段数据,共检测到211 470个InDel,包括98 043个插入和113 427个缺失。从8 760条插入/缺少碱基数大于10的InDel标记中选择出180条在染色体上均匀分布的多态性标记,并开发了58对扩增条带良好的InDel引物。InDel标记聚类与全基因组重测序聚类结果一致,99份赣南野生山金柑分为既存在关联性又具有特异性的4个分支;根据每份种质含有的核心InDel标记位点数和等位基因数,确定了29份赣南野生山金柑为核心种质,基因组覆盖度达99.7%,其中夹湖、余坑和蔡坊是种质核心区域;结合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和核心InDel标记构建了种质的DNA指纹图谱,图谱信息包含植株编号、基因型、变异位点和农艺性状数据。研究明确了赣南野生山金柑InDel特征,筛选的InDel标记能够应用在群体结构分析、核心种质筛选以及DNA指纹图谱构建等方面。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灰霉菌侵染葡萄叶片初期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赵钰磊, 李珊, 李承男, 马金龙, 马红义, 尹晓
    • 园艺学报. 2025, 52(2): 279-291.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264
    • 摘要 ( 172 ) HTML ( 20) PDF (3345KB) ( 88 )   
    • 利用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易感灰霉病的欧洲葡萄(Vitis vinifera)品种‘黑比诺’和高抗灰霉病的野生山葡萄(V. amurensis)品种‘双优’的幼嫩叶片进行灰霉菌接种,以接种无菌水为对照,分析二者在灰霉菌侵染初期(接种后12 h)的差异表达蛋白。2个品种共鉴定出12 210个蛋白质,在‘黑比诺’中,检测出868个差异表达蛋白,‘双优’中检测出1 946个差异表达蛋白。通过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蛋白主要集中于代谢通路、次生代谢物、氨基酸代谢等信号途径中。在2个品种中共筛选出10个关键差异表达蛋白,并且在高抗品种‘双优’中筛选出的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转移酶、酯氧合酶、乙醛脱氢酶和二苯乙烯合酶的表达量发生上调,NADH脱氢酶和碳酸酐酶的表达量受到抑制,说明以上蛋白在‘双优’叶片受到灰霉菌侵染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过氧化物酶在易感品种‘黑比诺’中也有表达,表明过氧化物酶在葡萄叶片受灰霉菌侵染初期积极响应,是重要差异表达蛋白。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菠萝AcKNOX1影响叶缘发育的功能研究
    • 荆永琳, 陈浪欣, 李俊国, 王加宾, 王小冰, 杨庆全, 孟春阳, 徐立
    • 园艺学报. 2025, 52(2): 292-308.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304
    • 摘要 ( 156 ) HTML ( 13) PDF (6934KB) ( 64 )   
    • 以菠萝‘台农16’为材料,克隆得到基因AcKNOX1。AcKNOX1是同源异型盒基因,属于3个氨基酸环延伸蛋白超家族。AcKNOX1的开放阅读框为990 bp,编码329个氨基酸,编码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AcKNOX1启动子区域除核心启动子元件TATA-box和CAAT-box外,还包含许多与光响应、激素响应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相关的元件。AcKNOX1在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具有明显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在茎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叶片,且有刺叶片显著高于无刺叶片中。AcKNOX1响应GA3、ABA和6-BA信号诱导其表达上调。异源表达拟南芥,叶缘裂刻加深。利用酵母单双杂进行互作蛋白筛选,发现AcKNOX1可以与AcCUC1AcCUC2启动子区域结合激活其表达;与AcBLH1、AcBLH4可形成异源二聚体,在细胞核中互作,且荧光素酶互补和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验证了其互作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AcKNOX1在菠萝叶缘发育中起重要作用。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黄瓜CsCuAO家族基因鉴定及其在不定根形成中的作用研究
    • 温正阳, 孙靖博, 张梦夏, 张锋, 董春娟
    • 园艺学报. 2025, 52(2): 309-321.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3-0903
    • 摘要 ( 164 ) HTML ( 16) PDF (2770KB) ( 79 )   
    • 利用生物信息方法从黄瓜(Cucumis sativus L.)基因组中克隆到7个铜胺氧化酶(copper amine oxidase,CuAO)基因,其编码蛋白的氨基酸长度在652 ~ 710 aa之间,等电点介于5.41 ~ 8.31之间,系统进化树分析将其分为3个亚族。采用CuAO底物腐胺处理后,黄瓜下胚轴不定根数量增加,而CuAO特异抑制剂氨基胍处理后,不定根数量显著减少;将CuAO的催化产物H2O2与氨基胍复配处理可有效消除氨基胍的抑制效应。qRT-PCR分析发现CsCuAOβCsCuAOζ在不定根形成的早期(24 h)高表达,CsCuAOγ1在不定根形成的后期(72 ~ 120 h)高表达;进一步分析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和H2O2信号对CsCuAOβCsCuAOζCsCuAOγ1的表达调控,发现生长素(IAA)抑制CsCuAOβCsCuAOζ的表达,而乙烯合成前体氨基环丙烷羧酸(ACC)促进二者的表达,IAA和ACC对CsCuAOγ1的表达无显著影响,H2O2对三者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诱导作用。将CsCuAOβCsCuAOζCsCuAOγ1在黄瓜子叶中瞬时表达,发现3个基因均可使子叶中CuAO活性升高,H2O2积累量增加,CsCuAOβ过量表达可促进子叶柄部位不定根形成,而CsCuAOγ1CsCuAOζ过量表达对不定根形成无显著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黄瓜CsCuAOβ响应乙烯信号,通过产生H2O2信号促进黄瓜不定根形成。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辣椒疫病不同抗性品种内生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构及功能分析
    • 蔡泽彦, 张明星, 周池, 陶禹, 杨莎, 李鑫, 李雪峰
    • 园艺学报. 2025, 52(2): 322-336.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620
    • 摘要 ( 154 ) HTML ( 6) PDF (2186KB) ( 65 )   
    • 以辣椒感疫病品种(伏地尖和茄门)和抗疫病品种(CM334和SJ-0948)为试验材料,分别提取根、茎、叶部位的DNA,并利用Illumina平台进行细菌16S rRNA基因v3-v4区域和真菌ITS1区域测序。结果表明,不同抗性品种在自然种植状态下内生微生物组成存在明显差异。易感品种伏地尖的根、茎和叶真菌群落的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均显著低于抗病品种。门水平,不同抗性品种根、茎、叶的细菌和真菌优势菌门组成一致,但易感品种伏地尖根、茎、叶的子囊菌门(Ascomycota)真菌丰度均远高于抗病品种。属水平,抗病品种CM334根中优势细菌属有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相对丰度36.96%),茎中有2013Ark19i(15.21%)、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5.50%)、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_ Methylorubrum,4.11%),叶中有金色单胞菌属(Aureimonas,3.02%)。易感品种伏地尖中存在较多的有害真菌属,其中镰刀菌属(Fusarium)在根、茎中的占比分别为9.50%和4.23%,枝孢菌属(Cladosporium)在茎、叶中的占比分别为45.46%和51.74%,均显著高于抗性品种。真菌属中,只发现抗性品种中异壳二孢属(Neoascochyta)(根、叶)和被孢霉属(Mortierella)(根)的相对丰度稍高于感病品种。此外,通过Funguild数据库对真菌群落营养型进行分析,易感品种伏地尖的茎、叶中病理营养型真菌的相对丰度较抗性品种(SJ-0948和CM334)高。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金针菇PRX家族基因鉴定及其在子实体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 仝宗军, 韩星, 段昕莲, 刘媛媛, 林俊彬, 甘颖, 陈杰, 谢宝贵, 甘炳成, 严俊杰
    • 园艺学报. 2025, 52(2): 337-348.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3-0929
    • 摘要 ( 154 ) HTML ( 12) PDF (2117KB) ( 66 )   
    • 为了解金针菇中第Ⅲ类过氧化物酶(class Ⅲ peroxidases,PRX)家族基因的序列与表达特征,利用生物信息手段从金针菇全基因组中筛选鉴定PRX家族基因,对其基因结构、序列特征、染色体定位、顺式作用元件、表达模式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金针菇基因组中共有6个PRX编码基因,分布于6条不同染色体上,且定位于不同的亚细胞位置;进化分析表明,6个基因可以分到1CysPRX、2CysPRX、PRXQ、PRXⅡ和PRXⅤ等5个亚家族中;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6个基因均含有与生长发育、非生物胁迫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表达模式分析显示,基因家族成员在金针菇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组织表达量存在差异,FfPRXQ1、FfPRXⅤ在成熟期菌盖中的表达量高于其他部位,Ff1CysPRX、FfPRXⅡ、FfPRXⅤ 在菌柄稳定区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伸长区和过渡区,FfPRXQ2在菌柄中表达量显著高于菌盖,在菌盖发育不同时期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金针菇PRX家族基因参与了子实体发育调控过程,且表达模式存在明显差异。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中国芍药品种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 钱景扬, 卢莉莉, 李芹, 汤寓涵, 陶俊, 赵大球
    • 园艺学报. 2025, 52(2): 349-364.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277
    • 摘要 ( 194 ) HTML ( 20) PDF (4389KB) ( 120 )   
    • 采用遗传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167个中国芍药(Paeonia lactiflora)品种的48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芍药品种资源的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表型多样性水平均较高,其中数量性状比质量性状更加多样化。复叶类型、花色、雄蕊瓣化瓣形状和颜色、雌蕊柱头颜色、鳞芽分生能力、花枝长度等性状是衡量芍药品种表型多样性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R型聚类分析将数量性状分为4类,主要反映了生长势和叶部性状、花部性状、开花周期性状和物候期性状。Q型聚类分析将芍药品种资源分为3组,第Ⅰ组品种数量占比37.13%,主要表现为物候期晚;第Ⅱ组品种数量占比32.93%,主要表现为生长势强、花径大;第Ⅲ组品种数量占比29.94%,主要表现为鳞芽分生能力强、花数量多。除单朵花期外,其余数量性状在各组品种资源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主成分分析可以将表型变异贡献最大的性状概括为物候期因子、叶片因子、花期因子、花朵因子和生长因子。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中国古老月季‘月月粉’等位基因不平衡分析与分子标记开发利用
    • 阎旭, 李月, 傅小鹏, 宁国贵, 梁梅
    • 园艺学报. 2025, 52(2): 365-379.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3-0970
    • 摘要 ( 137 ) HTML ( 7) PDF (3210KB) ( 40 )   
    • 利用已报道的中国古老月季‘月月粉’(Rosa chinensis‘Old Blush’)的两套单倍型基因组——RcOB_hap1与RcOB_hap2,对其基因组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同时利用生物信息方法鉴定‘月月粉’中的不平衡等位基因,开发相应的分子标记。结果表明,两套单倍型基因组共线性较好,但RcOB_hap2组装的完整性明显优于RcOB_hap1。‘月月粉’杂合度为3.48%,含有大量的单碱基变异、小片段插入或缺失以及大片段染色体变异。全基因组范围可能存在1 157对蛋白功能差异的等位基因,720对表达显著差异的等位基因。GO注释以及KEGG富集结果表明,不平衡等位基因主要参与了代谢合成调控、生长发育以及环境适应等过程。围绕‘月月粉’的花器官发育、挥发物质合成与抗病免疫反应,分别挑选了不平衡等位基因AP2MBY4DSC1进行分子标记开发。在183份月季材料中的分子标记结果显示,蛋白功能不完整的Hap2型AP2在现代栽培月季中被强选择,使月季具有重瓣性状;表达量低的Hap2型MBY4被多数现代月季选择,可能导致栽培月季品种酚类物质合成减少;针对DSC1,现代月季品种广泛携带了表达量低且蛋白功能受影响的Hap1型,可能使现代月季抗病性降低。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常绿杜鹃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及SSR指纹图谱构建
    • 张露, 张平萍, 解玮佳, 许凤, 彭绿春, 宋杰, 杜光辉, 李世峰
    • 园艺学报. 2025, 52(2): 380-394.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158
    • 摘要 ( 123 ) HTML ( 7) PDF (2161KB) ( 67 )   
    • 利用马缨杜鹃(Rhododendron delavayi Franch.)基因组测序数据进行genomic-SSR的分布特征分析和多态性SSR引物开发,并对61份常绿杜鹃种质进行亲缘关系分析和指纹图谱构建,以实现种质间亲缘关系聚类及其亲本来源推测。开发出了15对多态性高、稳定性好、亚属间通用性强的SSR引物,在61份种质中共检测到等位基因位点126个,每对引物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8.40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3.4681,平均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3421和0.534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338。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将61份常绿杜鹃种质分成3个亚类群,与亲缘关系聚类结果基本一致,结合已知谱系资料推测所引进日本品种的祖先亲本来源于两个不同的分布地,且包括自育品种在内的所有品种均是以常绿杜鹃亚属(subgen. Hymenanthes)常绿杜鹃组(sect. Ponticum)内物种为亲本的杂交种。利用5个SSR标记成功构建出61份常绿杜鹃种质的指纹图谱。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栽培·生理生化

    • 褪黑素处理对‘桃形李’采后果实品质及花色苷代谢的影响
    • 许桐, 王越, 吴丽娜, 张航, 尹立来, 徐柯宇, 郑小林
    • 园艺学报. 2025, 52(2): 395-405.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413
    • 摘要 ( 196 ) HTML ( 21) PDF (2050KB) ( 112 )   
    • 为探究褪黑素处理对采后‘桃形李’果实品质及花色苷代谢的影响,以七成熟嵊州‘桃形李’为材料,将采后果实在蒸馏水(对照和0.1 mmol · L-1褪黑素溶液中浸泡1 h后取出晾干,于室温(25 ± 1)℃和75% ~ 80%相对湿度条件下保存18 d,研究褪黑素处理对果实色泽、硬度、腐烂率、呼吸速率、乙烯释放速率、可溶性糖含量、花色苷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褪黑素处理抑制了果实软化与腐烂,延缓了果实转色,降低了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速率,并推迟了乙烯释放高峰,延缓了果实糖类物质的积累。褪黑素处理可通过抑制PsCHI基因表达以及肉桂酸羧化酶(C4H)、4-香豆酰CoA连接酶(4-CL)、查尔酮异构酶(CHI)、黄烷酮羟化酶(F3H)、二氢黄酮醇还原酶(DFR)和花青素合成酶(ANS)的活性,延缓了花色苷含量增加。在贮藏后期,褪黑素处理显著上调了果实结构基因PsCHS、PsF3H、PsDFR、PsANSPsUFGT(中后期)的表达量,提高了果实C4H、4-CL、F3H、DFR、ANS的酶活性,促进了花色苷的合成。因此,褪黑素处理不仅延缓了果实的成熟进程,而且提高了果实成熟后期花色苷的合成,进而有利于延长果实的货架期,并增加果实完熟后的花色苷积累量从而提高果品的营养价值。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黄腐酸钾对‘蛇龙珠’葡萄果实糖酸代谢及香味物质的影响
    • 陈亚娟, 金鑫, 杨江山, 戴子博, 李斗, 邵璋
    • 园艺学报. 2025, 52(2): 406-422.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019
    • 摘要 ( 107 ) HTML ( 7) PDF (2542KB) ( 48 )   
    • 为探究外源黄腐酸钾(FA-K)对酿酒葡萄果实糖酸代谢及香味物质的影响,以酿酒葡萄‘蛇龙珠’为试材,设置30、60、90和120 mg · L-1 FA-K溶液处理,以清水作对照,于开花期、坐果期、果实膨大期和转色期进行叶面喷施,测定其对葡萄不同生育期果实糖、酸组分和香味物质含量及相关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FA-K处理促进了果实可溶性总糖、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含量的积累,特别是90 mg · L-1 FA-K处理效果最为显著,在成熟期果实糖组分含量达到峰值,分别较对照提高了25.96%、30.04%、41.48%和36.17%,而不同浓度FA-K处理下果实有机酸(苹果酸、酒石酸、草酸、柠檬酸)的含量均降低。FA-K处理有利于提高蔗糖合成酶合成方向、蔗糖磷酸合成酶、NADP-苹果酸酶、NAD-异柠檬酸脱氢酶和线粒体乌头酸酶的活性,降低蔗糖合成酶分解方向、酸性转化酶、中性转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NAD-苹果酸脱氢酶、柠檬酸合酶和细胞质乌头酸酶的活性。利用GC-MS技术检测出‘蛇龙珠’葡萄果实中共含有51种香味物质,其中正己醛、正己醇、甲酸环己酯、2-己烯醛及2-环己烯-1-醇为主要的香味物质。不同浓度FA-K处理果实香味成分及含量存在一定差异,90 mg · L-1处理对酮、醇、醛、酯和酚类香味物质的影响最明显,分别较于对照增加1、3、1、1、1种,含量提高了650.39%、321.45%、233.93%、127.65%和125.07%。综上,FA-K处理能够提高‘蛇龙珠’葡萄果实糖、酸代谢关键酶的活性进而促进糖酸组分的积累,并对果实香味物质的积累具有积极作用,从而显著改善果实的风味品质,其中以90 mg · L-1 FA-K处理的效果最显著。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丛枝菌根真菌对盐胁迫下核桃幼苗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 李敖, 郑旭, 吴承勖, 聂瑞宁, 姬新颖, 唐佳莉, 张俊佩
    • 园艺学报. 2025, 52(2): 423-438.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348
    • 摘要 ( 162 ) HTML ( 8) PDF (4057KB) ( 90 )   
    • 为探究丛枝菌根真菌(AMF)对核桃幼苗耐盐性的影响和调控机理,以分别接种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和异形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rregularis)的温室盆栽‘温185’核桃(Juglans regia‘Wen 185’)种子实生苗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两种AMF对幼苗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参数、气孔特性、抗氧化酶活性、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NaCl胁迫下,幼苗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光合性能下降,抗氧化酶(SOD、POD、APX)活性和脯氨酸(Pro)含量增加。总体上,接种AMF的幼苗表现出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及内源激素(IAA、ABA、GA3、ZR)水平提升,但对OJIP曲线的荧光强度(I-P)和电子传递效率(ABS/RCTRo/RCETo/RC)的影响不显著。AMF接种降低了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的积累,减轻了氧化应激,并增加了100 mmol · L-1 NaCl胁迫下的气孔宽度。接种F. mosseae增强了300 mmol · L-1 NaCl胁迫时的抗氧化酶活性和Pro含量。主成分分析显示,AMF主要通过促进叶绿素合成,提高光合性能及增强POD活性和Pro含量来提高‘温185’核桃幼苗的耐盐性,其中接种F. mosseae的效果更好。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日光温室黄瓜有机物料种植板栽培中有机物料腐解及根区和叶片养分含量的变化
    • 毛欣, 元文飞, 郭雨润, 徐欣欣, 李艺, 张毅, 苗妍秀, 白龙强, 李衍素
    • 园艺学报. 2025, 52(2): 439-452.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3-0728
    • 摘要 ( 96 ) HTML ( 2) PDF (1554KB) ( 42 )   
    • 有机物料种植板(organic substrate planting board)栽培可实现设施蔬菜有机肥施用自动化作业。为了探究该栽培模式对有机物料腐解、养分释放和作物生长与养分吸收等的影响,以‘中农46号’黄瓜(Cucumis sativus L.)为试材,进行了有机物料种植板栽培和有机物料撒施后深翻起垄的常规土壤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有机物料种植板处理在0 ~ 30 d腐解较快,常规撒施深翻处理在0 ~ 60 d腐解较快,之后均变慢。30 d时有机物料种植板处理的有机物料腐解率较常规撒施深翻处理高3.7个百分点,但120 d时低7.8个百分点。两种施肥模式下有机物料的全N含量在试验期间迅速降低,而全P和全K含量变化较小。2021年秋冬茬试验,根区深度0 ~ 5 cm土层有机物料种植板处理的碱解氮含量,及根区0 ~ 5 cm和5 ~ 15 cm土层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常规撒施深翻处理;有机物料种植板处理根区养分含量变异系数较常规撒施深翻处理高;2023年秋冬茬两处理根区碱解氮含量变化趋势与2021年基本一致,但速效磷含量和变异系数在两处理间差异不大。与常规撒施深翻处理相比,有机物料种植板处理黄瓜叶片全N、P和K含量在2021年秋冬茬未降低,而2023年秋冬茬120 d时全K含量降低了9.6%;光合速率(Pn)和地上部干物质量显著高升高;黄瓜产量在2021年秋冬茬无差异,2023年秋冬茬提高了10.9%。以上表明有机物料种植板栽培下的有机物料腐解率较常规撒施深翻栽培低,养分在根区表层集中分布,使得黄瓜对养分吸收较为充分,满足了黄瓜对养分的需求。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秸秆覆盖降温栽培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 周进华, 白磊, 张锐, 郭华春
    • 园艺学报. 2025, 52(2): 453-466.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254
    • 摘要 ( 95 ) HTML ( 4) PDF (1839KB) ( 32 )   
    • 以马铃薯主栽品种‘青薯9号’为材料,研究水稻秸秆覆盖栽培对其生长的影响,在马铃薯春、夏季净作和马铃薯玉米间作条件下,设置稻草秸秆覆盖和无秸秆覆盖处理,测定土壤温度及马铃薯的块茎产量、品质、冠层温度、生育时期、地上部的生长状况等。结果表明,在2020年的夏季马铃薯净作试验中,秸秆覆盖处理下的土壤最高温度(23.81 ℃)显著低于无秸秆覆盖(30.44 ℃),而产量和商品薯率则均显著高于无秸秆覆盖,但对于块茎干物质和淀粉含量均无显著影响。2021年夏季马铃薯净作试验结果与2020年相似,并表明秸秆覆盖比无秸秆覆盖处理播种至出苗、播种至成熟的天数分别增加5和6 d,但地上部的存活时间无显著差异,且土温日变化幅度更小。马铃薯玉米间作时,高位玉米的遮荫作用并不能有效降低马铃薯的冠层气温和土壤最高温度,还会导致马铃薯的产量、商品薯率和地上部存活时间低于净作。2022年春、夏季马铃薯净作试验结果与2021年相似,此外还表明,秸秆覆盖与无秸秆覆盖处理的出苗率、植株形态特征、生物量、各器官干物质含量(分配比例)、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和生理指标等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秸秆覆盖栽培是田间种植马铃薯避免高温胁迫的有效手段。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原产地与引种地大花黄牡丹根系和根际土壤的AMF群落差异
    • 李超楠, 李璐, 高丹蕾, 乔红雍, 袁涛
    • 园艺学报. 2025, 52(2): 467-480.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255
    • 摘要 ( 87 ) HTML ( 5) PDF (3469KB) ( 32 )   
    • 以大花黄牡丹(Paeonia ludlowii)原产地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及其引种地河南省栾川县的大花黄牡丹根系和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其生长发育的3个关键时期——花期、果期和秋色叶期,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AMF)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在3个生长期原产地大花黄牡丹根系AMF群落Observed OTU均高于引种地,花期根际土壤AMF群落Observed OTU和Chao1指数显著高于引种地,但秋色叶期,引种地Observed OTU显著高于原产地;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两地大花黄牡丹根系AMF群落在花期存在显著差异,根际土壤AMF群落结构在3个生长期均有显著差异,LEfSe分析进一步说明了两地大花黄牡丹根系和根际土壤AMF类群具有显著差异。根孢囊霉属(Rhizophagus)、球囊霉属(Glomus)和多样孢囊霉属(Diversispora)是大花黄牡丹根际AMF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两地大花黄牡丹根系及根际土壤中均有分布,但相对丰度存在明显差异。引种栽培地的土壤环境使大花黄牡丹根系中根孢囊霉属和球囊霉属的相对丰度降低,但多样孢囊霉属和近明球囊霉属(Claroideoglomus)的相对丰度增加。巨孢囊霉属(Gigaspora)仅存在于原产地土壤中,和平囊霉属(Pacispora)仅存在于引种地土壤中。土壤理化性质与AMF群落Mantel分析结果表明,全氮含量是影响引种地大花黄牡丹根系AMF群落的主要因子,土壤速效钾含量与原产地大花黄牡丹根系AMF群落、引种地土壤AMF群落显著相关,有效磷含量与原产地土壤AMF群落极显著相关。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保护

    • 宁夏地区葡萄灰霉病菌的多样性及致病力分化
    • 李晓庆, 闫思远, 顾沛雯
    • 园艺学报. 2025, 52(2): 481-490.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210
    • 摘要 ( 99 ) HTML ( 3) PDF (1824KB) ( 26 )   
    • 为探究宁夏地区葡萄灰霉病病原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种群表型、基因型多样性和致病性差异,从宁夏地区6个葡萄产区采集罹病样品,共分离纯化获得125个葡萄灰霉病菌菌株。通过比较各菌株的菌落生长速率、产孢量和菌核特征,进行形态划分,通过Bc-hch序列扩增和酶切多态性分析,明确其种群分类,同时利用FlipperBoty的特异性引物鉴定不同菌株的转座子基因型,然后测定不同菌株对‘红地球’葡萄的致病力。结果表明:125个菌株可分为菌丝型和菌核型两大类,其中菌丝型菌株94个,占75.2%,包括6个亚表型;菌核型菌株31个,占24.8%,包括5个亚表型。所有菌株,通过Bc-hch序列扩增及酶切多态性分析得出均属于GroupⅡ,转座子基因型有Transposa、Boty和Flipper,其中Transposa型有99株,占79%;按致病力分为很强、强、中等和弱4个等级,很强的占比最大,为37.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甘肃定西地区辣椒病毒病鉴定及BWYV遗传变异分析
    • 杨文清, 王嘉荟, 徐秉良, 李惠霞, 梁巧兰, 杨顺义, 牛二波
    • 园艺学报. 2025, 52(2): 491-502.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282
    • 摘要 ( 113 ) HTML ( 4) PDF (2899KB) ( 23 )   
    •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RT-PCR相结合的方法,对甘肃定西地区感染病毒病的辣椒叶片进行病原鉴定。结果显示染病叶片受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和甜菜西方黄化病毒(beet western yellows virus,BWYV)的复合侵染,首次在甘肃发现BWYV侵染辣椒。借助特异性引物克隆BWYV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和运动蛋白(movement protein,MP)基因深入分析BWYV的分子进化和遗传变异,通过序列比对发现其CP基因与其他物种BWYV分离物的核苷酸和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3.27% ~ 99.51%和90.10% ~ 99.01%,其MP基因的相似性分别为89.20% ~ 99.05%和86.86% ~ 98.86%。此外,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BWYV不同分离物可分为4个类群,无明显地理分布特征,寄主植物多样性分析显示具有显著的寄主关联性。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技术新方法

    • 福建蝴蝶兰病毒小RNA测序及RT-PCR检测
    • 樊荣辉, 吴建设, 冯子楠, 钟声远, 钟淮钦
    • 园艺学报. 2025, 52(2): 503-512.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192
    • 摘要 ( 95 ) HTML ( 5) PDF (1844KB) ( 26 )   
    • 从福建省福州、厦门、漳州、泉州采集56个蝴蝶兰(Phalaenopsis)疑似病毒样品,按侵染症状分为褪绿、黄化褐斑、黄化皱缩等3类样品,采用小RNA测序技术和RT-PCR进行检测,共发现8种病毒,按照检出率从高到低分别为建兰花叶病毒(Cymbidium mosaic virus,CyMV)85.71%,齿兰环斑病毒(Odontoglossum ringspot virus,ORSV)35.71%,白三叶草花叶病毒(white clover mosaic virus,WCMV)32.14%,淮山药X病毒(yam virus X,YaVX)21.43%,水仙花叶病毒(Narcissus mosaic virus,NaMV)10.71%,凤果花叶病毒(pepino mosaic virus,PeMV)8.93%,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oVX)7.14%和仙人指X病毒(Schlumbergera virus X,ScVX)7.14%。其中,CyMV、ORSV和WCMV的检出率在30%以上,多为复合侵染,侵染率达75.51%。以小RNA测序序列为模板,设计出特异引物,建立了同时检测5种病毒的多重RT-PCR体系;ORSV、CyMV、WCMV、YaVX和PoVX的引物对浓度分别为0.30,0.06,0.20,0.50和0.40 μmol · L-1,退火温度 56 ℃时,可同时扩增出片段大小分别为1 156、908、561、292和162 bp 的目的条带,特异性良好。灵敏度检测结果显示,可从≥0.0001 mg的感病植物组织中检测到这5种病毒。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 园艺作物氢气生物学效应研究进展
    • 金志威, 王曰桥, 李龙娜, 沈文飚
    • 园艺学报. 2025, 52(2): 526-540.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297
    • 摘要 ( 97 ) HTML ( 12) PDF (1942KB) ( 37 )   
    • 氢气作为一种潜在气体信号分子,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胁迫响应以及采后衰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氢气生物学功能的研究重点逐渐从医学聚焦到具有高经济价值的园艺作物,且基于绿色生态理念的氢农业正成为药肥“双减”背景下发展健康园艺产业的潜在途径。为了更好地理解氢气可能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综述了当前园艺作物氢气生物学功能的理论研究,包括氢气在园艺作物中的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概括了园艺作物相关的氢农业实践,剖析了氢气在园艺领域的应用前景,并对存在的问题及后续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品种

    • 优质白菜新品种‘甬青8号’
    • 任锡亮, 王毓洪, 高天一, 王洁, 黄芸萍
    • 园艺学报. 2025, 52(2): 541-542.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24-0174
    • 摘要 ( 121 ) HTML ( 14) PDF (1496KB) ( 65 )   
    • ‘甬青8号’是以白菜胞质雄性不育系0809A为母本,‘抗热605’的自交系08115-1-6-3-2-1-2为父本杂交育成的新品种。植株生长势较强,株形较直立,株高21.8 cm,开展度41.5 cm × 36.1 cm,叶片约18片,阔椭圆形、全缘,色绿,有光泽。叶柄浅绿色,横切面月牙形。单株质量365.9 g,束腰性较好。蛋白质含量约0.8%、粗纤维0.3%、维生素C 130 mg · kg-1、可溶性固形物1.6%,商品性好,口感佳。抗霜霉病和软腐病。产量约45 t · hm-2。适宜在长江流域秋冬季种植。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