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柑橘二倍体实生后代中发掘天然三倍体是培育无核新品种的有效手段。对沃柑饱满小种子进行催芽和实生播种,通过形态学初筛,结合流式细胞仪和染色体计数法进行倍性鉴定,共获得98个三倍体株系。利用2对在母本及候选父本间具有多态性的SSR引物对子代三倍体的来源进行分析,在三倍体子代中均仅能检测到与沃柑相同的条带。进一步利用36对S-RNase引物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三倍体子代中均出现了沃柑S基因型S11/SM,其中2个株系还出现了候选父本砂糖橘的S基因型S22,推测这两个株系为沃柑与砂糖橘杂交产生的三倍体子代,且由2n雌配子受精形成,其余株系为沃柑自交产生的同源三倍体。与同时期沃柑二倍体幼苗相比,三倍体幼苗生长缓慢,节间距变短,矮化明显,主根短粗,须根少,叶色浓绿且叶片较厚。同时,异源三倍体植株叶片中多个胁迫响应相关基因(CitCOMT、CitGRAS、CitERF4和CitERF9)的表达均较二倍体和同源三倍体显著上调。
以山葡萄(Vitis amurensis Rupr.)‘左山-1’为试材,克隆了VaCOI1基因并对其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VaCOI1基因位于13号染色体,其ORF全长1 797 bp,编码598个氨基酸,属于F-box家族基因;聚类分析表明VaCOI1蛋白与锦葵HuCOI1和可可TcCOI1同源性较高。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表明VaJAZ9与VaCOI1蛋白具有互作关系。对异源过表达VaJAZ9和VaCOI1拟南芥株系进行低温处理,过表达VaCOI1拟南芥的成活率高于野生型,电导率低于野生型,而过表达VaJAZ9拟南芥的成活率低于野生型,电导率高于野生型。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过表达VaCOI1拟南芥中与低温相关的基因AtKIN1、AtCOR15A及AtRD29A表达量上调,而过表达VaJAZ9植株中AtKIN1、AtCOR15A及AtRD29A表达量下调。综上所述,VaCOI1在低温胁迫反应中起正调控的作用,而VaJAZ9起负调控的作用。
为揭示‘脆红李’早熟芽变形成的分子基础,采用高通量重测序技术对‘脆红李’及其早熟芽变材料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测序深度分别为19.40× 和22.82×,基因组覆盖度85%以上。与参考基因组相比,‘脆红李’及其早熟芽变分别检测到1 860 745和1 931 60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点(SNP),419 134和444 892个小片段插入/缺失位点(InDel),其中发生在编码区的非同义突变位点分别为61 997个和63 498个。分析两者间的差异非同义突变,共引起2 391个基因变异。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基因变异主要富集在真核生物核糖体生物发生、RNA运输、苯丙类生物合成、植物—病原体互作等途径上,此外在植物激素转导通路上共注释到12个变异基因。这些基因和其他相关基因变异后能影响其相应蛋白或酶的活性或特异性,从而导致生长发育过程发生变化,使‘脆红李’早熟芽变单株果实成熟期提前。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挖掘覆盖杨梅全基因组的SNP,明确杨梅基因组SNP的分布特点,并开展36份杨梅老树种质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由36份杨梅老树种质共获得高质量测序数据398.26 Gb,测序深度为37.34×,平均GC含量为38.57%,Q30为97.56%。共检测到5 362 434个SNP位点,1 ~ 8号染色体的SNP数量在655 299 ~ 897 575之间,共包含16个SNP变异惰性区域,总长度为9.45 Mb。邻接法进化树分析,36份种质可聚为3个群体,云南腾冲的6份种质聚为群体Ⅰ,与其他种质亲缘关系较远;湖南靖州的4份种质聚为群体Ⅱ;其余26份种质聚类为群体Ⅲ,其中浙江黄岩与仙居种质亲缘关系最近,以‘东魁’为主。群体连锁不平衡(LD)分析发现,云南腾冲种群LD衰减速率最快,浙江黄岩种群体次之,浙江慈溪种群最慢。对浙江黄岩(‘东魁’)、慈溪(‘荸荠种’)进行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分析,群体间差异显著的基因功能以抗逆性、次生代谢、植株形态建成等为主,进而形成这两个品种的表型差异。群体结构分析发现,福建、湖南靖州、湖北来凤等种群均包含了浙江仙居种质的遗传背景,且在湖南靖州种群中也发现了浙江仙居种群的杂交信号,表明近百年来,浙江仙居杨梅种质对福建、湖南、湖北等地栽培品种的形成影响较大。
短节间基因家族[SHORT INTERNODES(SHI)-related sequence,SRS]是植物生长和发育重要的转录因子家族。对黄瓜SRS基因家族进行了全基因组筛选和功能特征分析,鉴定到9个SRS成员,不均匀地分布于7条染色体上。根据系统发生关系,CsSRS被分为3个亚族。基因结构和基序组成表明,同一亚族中的CsSRS成员具有类似的内含子/外显子和基序。序列分析发现CsSRS氨基酸N-末端具有高度保守的RING结构域,C-末端IGGH结构域在进化中有丢失现象。CsSRS的启动子区域存在多种与生长、发育和逆境应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组织表达模式分析发现CsSRS表现出显著组织特异性。此外,转录组表达分析表明CsSRS对多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表现出不同的响应,表明它们在功能上发生了分化。其中,CsSRS6在大部分组织中都有表达,且在逆境胁迫下均发生差异表达。
以辣椒自交系007EA为材料,克隆了1个WRKY转录因子基因CaWRKY39,其开放阅读框为984 bp,编码327个氨基酸,含有1个WRKY结构域和C2H2型的锌指结构。氨基酸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发现CaWRKY39与茄子SmWRKY7、番茄SlWRKY4和马铃薯StWRKY7同源性较高。基因结构分析显示CaWRKY39含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CaWRKY39启动子中含有W-box,以及响应光信号、ABA、MeJA、SA和生长素的顺式作用元件。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CaWRKY39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qRT-PCR结果显示CaWRKY39在辣椒叶片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茎、根等组织;此外其表达量在疫霉菌侵染植株叶片后明显上升。进一步通过VIGS技术沉默CaWRKY39,发现TRV:CaWRKY39植株对疫病的抗性比TRV:00对照明显降低。这些结果表明CaWRKY39可能正调控辣椒对疫病的抗性。
为精确分析不同栽培种辣椒的染色体核型特征,以一年生辣椒(Capsicum annuum L.)‘遵辣1号’、中国辣椒(C. chinense Jacquin)‘海南黄灯笼’、浆果状辣椒(C. baccatum L.)‘Muaraparte Rojo’和灌木状辣椒(C. frutescens L.)‘米椒绿’为材料,利用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种辣椒均是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 = 2x = 24。其中遵辣1号染色体长度为3.4 ~ 7.4 μm,主要为中着丝粒和近中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属于20m + 3sm + 1st类型;海南黄灯笼染色体长度为4.6 ~ 7.4 μm,主要为正中着丝粒和中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属于2M + 22m;Muaraparte Rojo染色体长度为3.0 ~ 4.5 μm,主要为中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4m;米椒绿染色体长度为3.9 ~ 4.9 μm,主要为中着丝粒染色体,为23m + 1sm类型。5S rDNA和18S rDNA FISH结果表明:探针在染色体显示出的位点数18S rDNA(20个)明显多于5S rDNA(8个),不同栽培种的辣椒个体间存在差异,染色体5S rDNA位点数均为2个,但18S rDNA位点数不同,米椒绿最高(8个),其次为Muaraparte Rojo(6个),最低为海南黄灯笼(2个)。
为明确引起北京怀柔玫瑰黄化、矮缩的病原,采用小RNA测序和反转录PCR对玫瑰病叶进行鉴定和分析。小RNA测序表明该病害与蚕豆萎蔫病毒2号(broad bean wilt virus 2,BBWV2)的侵染有关。根据深度测序结果,设计特异性引物对其全基因组进行克隆,序列分析表明该分离物基因组RNA1和RNA2分别为5 903和3 535 nt。基于RNA1和RNA2 CP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BBWV2-Rose RNA1与中国沈阳藜分离物BBWV2-CN:SY:Chenopodium album(MN786954)聚为一支,BBWV2-Rose RNA2与中国沈阳藜分离物BBWV2-CN:SY Chenopodium album(MN786955)聚为一支,亲缘关系最近。根据蚕豆病毒属(Fabavirus)的分类标准,该病毒是BBWV2的一个分离物。
以菊属8个野生种及变种、10个栽培种为亲本,设计了60个不同倍性菊花间的远缘杂交组合,采用常规压片法对所有杂交亲本及部分子代的倍性进行鉴定,以分析不同倍性菊花杂交的亲和性。结果表明,不同倍性的菊花栽培种与野生种间远缘杂交亲和性存在显著差异,四倍体 × 四倍体、四倍体 × 五倍体亲和指数最高,五倍体 × 二倍体、六倍体 × 二倍体亲和指数最低,但所有倍性差异的杂交组合均能结实、出苗。远缘杂交子代倍性变化十分明显,同倍性组合的子代倍性几乎与亲本一致,不同倍性的杂交组合子代倍性存在多样性。此外,通过使用低倍性菊属野生种间或低倍性野生种与栽培菊花杂交获得的中间种质作为桥梁亲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或亲和性差的问题。
根据茉莉花(Jasminum sambac)全基因组序列进行SSR分子标记开发,分析其SSR位点的组成及特征,并开展40份素馨属(Jasminum)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41份茉莉花开放授粉系的亲缘关系鉴定。利用MISA软件对单、双瓣茉莉花全基因组进行SSR位点检索,共检测到140 803个,重复基元中共有5种重复类型,以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的重复次数最多,分别为87 785次和46 735次,占SSR总位点数的62.35%和33.19%。挑选单、双瓣茉莉花共有且存在变异的SSR位点,根据单瓣茉莉花的参考基因组,采用Primer v3.0软件成功设计出1 847对SSR引物,随机挑选出均匀分布的240对引物,以8个遗传背景差异较大的茉莉花种质混合DNA为模板对其进行扩增,最终确定了14对多态性SSR标记。利用开发的14对SSR标记对40份茉莉花种质进行检测,共发现169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Ne)、Shannon’s信息指数(I)、观察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12.1、4.067、1.772、0.505和0.725,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介于0.378 ~ 0.817之间,均值为0.702。通过UPGMA聚类,在Nei’s遗传距离0.82处将40份茉莉花种质划分为3大类群;在遗传距离0.66处,茉莉花和毛茉莉(J. multiflorum)聚为一类。群体结构分析表明40份茉莉花种质可分为3个类群,群体间存在部分种质混杂。利用开发的SSR标记对41份开放授粉系及14份候选父本进行检测,共发现103个等位基因,平均Na、Ne、I、Ho和He分别为7.4、2.446、1.061、0.366和0.522,PIC介于0.159 ~ 0.744之间,均值为0.477,有6对引物为高度多态位点;在Nei’s遗传距离0.82处将55份供试材料划分为3大类群,供试茉莉花母本及其开放授粉系全部聚为一类,在遗传距离0.28处2个茉莉花母本分别与其开放授粉系聚在一起。利用Cervus v3.07软件分析SSR位点在开放授粉系和已知母本及候选父本的遗传多样性参数,位点累积排除概率随位点数增加而增大,对于单亲已知类非父本排除概率(NE-2P),14个位点的累积排除概率高达0.9962;当候选父本、三联体置信度均在95%时,41份开放授粉系中有30份鉴定出父本,其似然对数比值(LOD)均为正值,其中判定为自交子代的有26个,占86.67%,判定为杂交子代的有4个,占13.33%,杂交子代的父本均为泰国双瓣茉莉。
为探究干旱胁迫下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茶树(Camellia sinensis)光合特性的影响,于温室盆栽条件下,对‘福鼎大白茶’实生苗进行水分和接种AMF试验。结果显示,干旱胁迫(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5%)显著抑制了AMF对茶树根系的侵染,降低了叶片中叶绿素b含量、最大光量子效应(QY_max)值、胞间CO2浓度(Ci)、气孔纵径和横径以及气孔开度,碳同化相关酶基因CsRbcL、CsTK、CsFBPase、CsPRK以及叶绿素合成酶基因CsHEME的表达下调;提高了叶绿素a/b、非光化学猝灭(NPQ_lss)参数,叶绿素合成酶CsHEMA1表达上调。正常供水(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和干旱胁迫条件下接种AMF,显著提高了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的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Ci、蒸腾速率(Tr),降低了NPQ_lss及气孔密度,不同程度地诱导了两种水分条件下碳同化相关酶基因CsRbcL、CsTK、CsFBPase、CsPRK以及叶绿素合成相关酶基因CsHEMA1、CsHEMC、CsHEME、CsHEMG和CsCHLE的表达。与此同时,接种AMF还显著增加了干旱胁迫下叶绿素b的含量、QY_max、气孔纵经、横径和气孔开度以及正常供水下叶绿素a/b。研究表明,接种AMF可促进茶树的光合作用,提高茶树对干旱的适应性,且在干旱胁迫下效果显著。
为挖掘参与半夏(Pinellia ternata)高温倒苗的PtHSF基因,开展了半夏PtHSF的鉴定分析。结果表明,半夏中存在22个PtHSF基因家族成员,不均匀地分布在10条染色体上。PtHSF基因均含有HSF特征结构域(DBD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PtHSF基因可分为三大亚类,同一亚类的PtHSF具有相似的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并编码相似的氨基酸。亚细胞定位显示81.82%的PtHSF位于细胞核中,其余位于细胞外。共线性分析表明PtHSF基因家族只有一对共线性,且PtHSF与水稻OsHSF具有更近的同源进化关系。表达模式分析表明,PtHSF在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具有显著差异,多数成员在根和块茎中高表达;高温胁迫条件下,12个PtHSF受诱导表达,8个受高温抑制。
为提升食品工业副产物的产业附加值,提升资源利用率,同时减量使用化肥,推动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以鱼下角料、花生粕和豆渣为底料,有益微生物群(effective microorganisms,EM)为菌种,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工艺,制备发酵液体有机肥(以下简称发酵肥),喷施于‘鹰嘴蜜桃’叶面,以施用复合化肥(N︰P2O5︰K2O = 15︰15︰15)为对照,探究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发酵肥的最优参数为EM菌接种量4.6%、料液比1︰2.6、发酵时间11 d,该条件下发酵肥的氨基酸态氮含量达到(5.64 ± 0.13) g · L-1。施用发酵肥的成熟期果实的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果胶、可溶性总糖、还原型维生素C含量和硬度均显著高于对照,分别高14.43%、9.66%、24.42%、8.96%、11.72%和19.55%,表明施发酵肥的果实品质更优,商品价值更高。通过低场核磁共振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随着果实生长成熟,发酵肥处理的果实内部水分自由度增强,更有利于新陈代谢与生长发育;同时果实中水分含量逐渐下降,水分含量与可溶性糖、可溶性果胶等营养成分呈极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食品工业副产物制备的发酵肥能够有效提升‘鹰嘴蜜桃’的整体品质,为食品废弃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以5年生‘富士’苹果树为试验材料,在土壤封冻前充分灌溉,于次年1月与4月取样分析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结构及速效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封冻前灌水在提高土壤含水量、稳定土壤温度的同时,显著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土层之间及冬春季之间细菌群落的差异性。其中,土壤有效氮、磷、钾含量分别提高了15.83%、21.13%和8.22%,有机质含量降低了19.86%。此外,初春时期果树根系密度、根系活力和根系氮含量分别提升了10.3%、15.6%和13.3%。功能基因定量分析显示,封冻前灌水可以显著增加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包括氨氧化古菌、固氮菌和反硝化菌在内的氮功能菌群丰度分别提高了35.18%、18.12%和19.53%,增强土壤硝化与反硝化作用。
以新疆主栽红色葡萄品种‘火焰无核’为试材,于果实转色初期(花后47 d)用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冠菌素(coronatine,COR)不同浓度溶液进行蘸穗处理,研究其对果实品质、果皮花色苷、内源激素及花色苷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以期探明COR促进葡萄果皮花色苷积累,改善果实着色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COR处理均可以改善果实品质,显著提高果皮花色苷含量,提高部分时期生长素(IAA)、赤霉素(GA)、茉莉酸(JA)含量和转色后期脱落酸(ABA)含量,以及花色苷合成关键酶PAL、CHS、CHI、F3H、DFR、ANS和UFGT的活性,促进花色苷的合成积累,改善果实着色。其中COR稀释3 000倍处理效果最佳,花后57 d,与对照相比,总糖含量提高了12.34%,总有机酸含量降低了22.40%,固酸比提高了44.70%,花色苷含量提高了56.88%,JA含量提高了80.04%。相关性分析表明,JA含量与大多数时期的花色苷合成关键酶活性呈正相关,JA含量及关键酶活性与花色苷含量基本呈正相关。综合分析认为,果实转色初期外源COR处理主要通过促进果皮JA合成,进而提高花色苷合成关键酶活性,促进果皮花色苷合成,改善着色。
为筛选西瓜上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病害生物防治的有效生防菌剂,在接种CGMMV的西瓜幼苗上提前施用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246-1号、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4-2号、解淀粉芽孢杆菌(B. amyloliquefaciens)5号生防菌剂,结果表明,多粘类芽孢杆菌246-1号、贝莱斯芽孢杆菌4-2号和解淀粉芽孢杆菌5号对CGMMV病害的防控效果分别达到了59.89%、46.71%和65.77%,其中解淀粉芽孢杆菌5号的防治效果最好。进一步测定21 d西瓜幼苗生理生化指标及表型变化,验证解淀粉芽孢杆菌前处理对CGMMV病害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提前施用解淀粉芽孢杆菌5号后西瓜幼苗株高、根长、鲜质量和干质量比对照显著增加5.93 cm、2.92 cm、2.48 g、2.09 g;西瓜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提高351.00%、133.33%、91.30%,胞间CO2浓度显著降低25.88%;同时使西瓜幼苗SOD、POD、PAL和CAT活性显著提高100.37%、126.46%、98.45%和98.99%。综上,解淀粉芽孢杆菌5号通过提高植株生长发育、叶片光合作用能力和抗性酶活性,进而提高西瓜对CGMMV的抗性。
创建了一套由发根农杆菌介导,简单高效的菜用豌豆遗传转化体系。以播种于无菌基质中菜用豌豆‘浙豌1号’为材料,以在子叶节和下胚轴连接处切割后的上部幼苗为外植体,用导入pCAMBIA3301-GUS载体的发根农杆菌AR1193诱导外植体生成毛状根,毛状根诱导率为100%。7 d苗龄幼苗更有利于毛状根的诱导,平均生根数为14.60。对毛状根进行GUS基因RT-PCR检测及GUS染色验证,发现外源GUS基因可在毛状根中成功表达,毛状根转化率为35.21%。
以氮素诊断技术发展为主线,系统地综述了马铃薯氮素诊断的研究进展,评述了国内外马铃薯氮素诊断方法研究及应用现状,比较了基于植株和土壤的氮素诊断方法的优势与不足,为马铃薯氮素精准管理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构建低成本、空间覆盖全的氮素诊断体系,结合植株和土壤的氮素状态精准施氮是精准田间管理的有效手段。
‘粤绿煌’菠萝是从‘无刺卡因’菠萝中选出的变异株。株型较大,叶片较开张,叶缘无刺。花黄色,蕾及未成熟果皮均为绿色;成熟时果皮黄色,圆筒形,果眼浅;果肉黄色,清甜多汁。经过多年、多点试种品比,综合性状表现较好,丰产稳产,平均产量54 675 kg · hm-2。适宜在中国广东、广西等菠萝适栽区种植。适合于鲜食与加工。
‘馨香’木瓜是从野生资源中选育而成的果、药、观赏兼用品种。枝干无茎刺;叶椭圆形,叶缘具锐锯齿;花单生,钟形,较大,花冠直径5.0 cm,粉红色;果实卵圆形有不规则凸起,较大,长14.0 ~ 18.0 cm,宽12.0 ~ 16.5 cm。产量120 ~ 150 kg · hm-2。果实可入药、酿酒、加工食品和香料。花、枝干和果实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主要用于园林景观的绿化美化,适宜于淮河以北地区种植。
早熟耐褐变丝瓜‘苏丝5号’是以早熟自交系43D为母本,耐褐变自交系18008为父本杂交配制选育而成的新品种。植株长势正常,雌花发生早,第1雌花着生主蔓第4 ~ 5节,连续结果能力强。商品瓜中棒型,早熟,瓜条顺直,皮色深绿,口感甜而清香,耐褐变。瓜长35 ~ 40 cm左右,横径约4.2 cm,单瓜质量约320 g。抗病毒病和霜霉病,早熟,耐褐变,一般产量68 970 kg · hm-2左右。适合江苏省及生态条件相似地区春秋两季设施栽培。
‘桂系10号’是以自交系‘ZS2’为母本、‘LPCS-a’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早中熟西瓜品种。果实短椭圆形,果皮底色青绿,覆墨绿色条带,皮厚0.7 ~ 1.0 cm,坚韧,耐贮运;果肉鲜红,肉质爽脆,平均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5%;全生育期春季栽培80 ~ 90 d,秋季栽培60 ~ 70 d,果实发育期25 ~ 30 d;单果质量3.5 ~ 6.0 kg,产量37 500 ~ 45 000 kg · hm-2。适宜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及气候相似地区春季、夏季和秋季大棚或者露地栽培。
玉兰新品种‘变叶莲’(Magnolia‘Bianyelian’)是由‘丹馨’玉兰(M.‘Danxin’)通过嫁接繁殖获得的一个变异品种。本品种主要特性是株型矮化,节间极短缩;叶形无规则,多变。花被片11 ~ 17枚,外轮花被片外表面浅紫红色(RHS colour chart N66D),基部色略深,内轮花被片外表面紫红色(RHS colour chart N63B),内表面均为红紫色(RHS colour chart 69D);花被片形状外轮倒卵状,中内轮倒卵状椭圆形。适宜种植范围为西安、杭州及气候相近的7 ~ 9气候带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