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番茄果实高抗坏血酸含量材料TS-226和低抗坏血酸含量材料TS-228为试验亲本杂交和自交创制F2遗传分离群体,分别构建高抗坏血酸混池和低抗坏血酸混池,集团分离群体测序(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sequencing,BSA-seq)分析鉴定到与番茄果实抗坏血酸相关的主效QTL,进一步将与抗坏血酸相关的候选基因定位于番茄基因组8号染色体58.00 ~ 60.15 Mb区域内。结合∆SNP-index数据,推断SlPPO(Polyphenol oxidase)是参与调控番茄抗坏血酸含量的主效基因。以TS-228为背景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方法进行遗传转化,获得SlPPO过表达和沉默株系,相比野生型,过表达株系OE-3和OE-18的红熟果实总抗坏血酸含量分别减少了18.89%和26.56%;沉默株系Ri-9和Ri-16红熟果实总抗坏血酸含量分别增加了37.53%和63.93%。综上所述,SlPPO为参与控制番茄红熟果实抗坏血酸含量的关键基因,对果实抗坏血酸含量起负向调控作用。
测定了301份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种质的叶片在离体24 h后的相对失水率,以鉴定其抗旱能力,并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共检测到3个与番茄抗旱性显著关联的SNP位点,分别为S02.1158758、S02.1160893和S05.1426646,单个位点可以解释4.08% ~ 18.97%的表型变异。挖掘到3个与番茄抗旱性显著关联的主效SNP位点和7个候选基因,有助于解析番茄抗旱性的遗传基础及其调控机制,为番茄抗逆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以501份番茄重测序自然群体为研究材料,于苗期测定Na+和K+含量并计算Na+/K+比值,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单倍型分析,筛选耐盐相关显著关联位点,鉴定基于显著关联位点不同基因型材料的耐盐表型,利用该位点开发分子标记及验证。结果表明:大果番茄的驯化和改良过程导致了植株地上部Na+含量和Na+/K+比值的降低。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7号染色体上鉴定到与番茄地上部Na+含量和Na+/K+比值显著关联位点NTC7(Na+ tolerance loci on chromosome 7),该位点包含两个功能已知的耐盐基因,HKT1;1和HKT1;2。序列分析和单倍型分析鉴定到HKT1;2启动子上存在1个6 bp插入缺失与地上部中Na+含量和Na+/K+比值高度关联,通过盐处理验证该位点与番茄耐盐性相关,说明InDel_6是番茄苗期耐盐的功能突变位点。利用ARMS-PCR技术基于该位点开发番茄耐盐性相关的分子标记,并对不同基因型的材料进行耐盐表型鉴定,完成了分子标记的验证。
以大果型栽培番茄资源“T048”为材料,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滞绿基因SlSGR1进行定向编辑。对19株转基因阳性株系进行靶位点序列分析发现,共有10株发生了编辑事件,编辑效率为52.6%。通过测序分析发现,编辑类型涉及碱基的缺失、插入及替换,多数发生在PAM序列上游3 ~ 4 bp碱基处,同时也发现了两个编辑位点间共565 bp的序列倒位。表型分析发现,T1代纯合编辑株系叶片衰老减缓,果实表现为铁锈色,且番茄红素、叶绿素及β-胡萝卜素含量显著提高。对类胡萝卜素合成关键基因进行分析发现,纯合编辑株系果实中的SGR1表达量显著降低,而PSY1表达量显著提高。结果表明,通过CRISPR/Cas9技术对滞绿基因SlSGR1进行定向编辑可有效提升番茄果实中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等类胡萝卜素含量,进而为番茄营养品质育种提供新种质。
20S蛋白酶体能够通过自身或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特异性降解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的蛋白质,维持细胞蛋白质稳态。本研究中鉴定出21个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20S蛋白酶体基因家族成员,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结果表明,番茄20S蛋白酶体大多数基因含有相似的启动子和内含子,其中,编码α亚基的基因保守性较好,而编码β亚基的基因保守性较差;亚细胞定位发现,绝大多数基因在细胞质中发挥功能;染色体定位和基因复制分析发现,21个20S蛋白酶体基因不均匀地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存在2对片段复制基因对;进化分析表明,编码α亚基和编码β亚基的基因被划分在不同的类群或亚群;多物种共线性分析发现,番茄与辣椒(Capsicum annuum L.)和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之间的同源基因对较多,而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L.)Heynh.]、水稻(Oryza sativa L.)和玉米(Zea mays L.)同源的基因对较少。SlPRA1-01、SlPRA10-04、SlPRA11-05和SlPRA16-09这4个基因在3个物种中均形成基因对;启动子和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结果显示,20S蛋白酶体基因家族在番茄逆境胁迫和生长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高含糖量(8%)和普通含糖量(4.5%)番茄为研究材料,选取绿熟期、转色期、粉红期和红熟期的果实样品,通过转录组测序比较两种材料间的基因表达差异。分析表明,普通番茄与高糖番茄4个时期共有的差异基因有288个,其中下调的有174个,上调的有114个,转色期特有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最多。GO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转色期,且富集的GO功能类也最多。KEGG分析表明,转色期富集的差异表达基因及相关通路最多,主要集中在糖、酸代谢等通路。对糖、酸代谢过程关键酶的相关基因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有30个关键差异表达基因。
以裂果率差异极显著的番茄为材料,分析了SlPL(Solyc03g111690)基因的表达差异,进一步利用基因遗传转化对其进行功能验证。结果表明,SlPL在易裂番茄‘NT189’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耐裂番茄‘NT91’;在番茄果实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根、茎、叶、花等器官,且在果实转色期和红熟期表达量较高;通过灌水处理和ABA处理诱导果实开裂,发现在相同处理时期,易裂果材料果实中SlPL表达量总体显著高于耐裂果材料。通过遗传转化获得SlPL过表达(OEPL)和敲除(pl)的株系,与野生型相比,OEPL更易裂果,且果实硬度显著降低,pl果实硬度升高。OEPL果实中原果胶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水溶性果胶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pl果实中原果胶和总果胶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OEPL果实中果胶裂解酶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pl果实中果胶裂解酶活性显著低于野生型。基因表达分析发现,OEPL果实中细胞壁代谢相关基因SlPG2、SlPME2.1、SlCel2、SlGH9C5和乙烯合成途径相关基因SlACS4、SlACO1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野生型,pl果实中则相反。pl果实中乙烯响应因子SlERF2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野生型。果皮显微结构观察发现,与野生型相比,OEPL表皮层细胞和薄壁细胞排列稀疏,而pl果皮细胞排列更为紧密。
促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级联途径在植物的多种发育和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应对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本研究中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获得了SlMAPKKK43过表达植株和CRISPR-Cas9介导的SlMAPKKK43敲除突变体,用灰葡萄孢接种转基因株系的离体叶片和果实,分析发现SlMAPKKK43正调控番茄对灰霉病的抗性。为进一步解析SlMAPKKK43调控番茄灰霉病抗性的分子机制,利用Pull down-MS技术筛选到已知的灰霉病调控因子SlMKK2和SlMKK4可能作为SlMAPKKK43的底物,利用体外磷酸化试验初步验证SlMAPKKK43可以磷酸化SlMKK2和SlMKK4。
根据番茄表达数据库(http://ted.bti.cornell.edu/cgi-bin/)及实时定量分析发现,糖转运蛋白(sugars will eventually be exported transporters)基因SlSWEET12c在番茄感病品种和抗病品种中表达差异最明显。以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栽培品种‘中蔬6号’为试材,获得了稳定遗传的SlSWEET12c沉默(RNAi)和过表达(OE)植株。进一步接种细菌性叶斑病病菌丁香假单胞菌(Pst DC3000)后,通过对叶片中细菌生长量、Fv/Fm变化,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活性氧积累及防御酶活性和PR蛋白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的分析,明确SWEET12c在番茄抵御Pst DC3000过程中的作用。与野生型相比,RNAi- SlSWEET12c植株接种Pst DC3000后叶片中的细菌生长量、病斑数明显减少,对Pst DC3000的抗性增强,而OE-SlSWEET12c的叶片发病更严重,细菌菌落数及褐色病斑数增多。RNAi-SlSWEET12c植株在接菌后蔗糖和淀粉含量明显高于野生型,活性氧积累少于野生型,防御酶(POD、SOD、APX)活性和PR蛋白相关基因(NPR1、PR1、PR2、PR5)表达明显升高,而OE-SlSWEET12c植株蔗糖和淀粉含量低于野生型,活性氧积累高于野生型,防御酶活性和PR蛋白相关基因表达明显低于野生型。以上结果表明SlSWEET12c通过影响叶片中糖分的组成,负向调控番茄对细菌性叶斑病的抗性。
以番茄耐弱光品种‘申粉16’和不耐弱光品种‘K20’为材料,研究弱光对其生长、抗氧化酶活性、MDA含量的影响,并对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弱光抑制了番茄植株的生长,并伴随MDA含量上升及APX、CAT等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但耐弱光品种‘申粉16’的降低幅度小于不耐弱光的‘K20’。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弱光逆境下,‘K20’共得到898个差异表达基因,‘申粉16’共得到2 849个差异表达基因。‘K20’和‘申粉16’KEGG富集分析显示,‘K20’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内质网蛋白质加工和真核生物核糖体生物合成等途径,而‘申粉16’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和MAPK信号等途径,说明两个品种对弱光的响应机制可能不同,且耐弱光品种‘申粉16’可能通过调控激素的生物合成来增加其对弱光的适应性。综上所述,弱光抑制了番茄植株的生长,但耐弱光品种可能通过调控包括生长素在内的多种激素的合成及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来增加其对弱光的适应性。
以果实香气浓郁的樱桃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var. cerasiforme)品种‘浙樱粉1号’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腐殖酸不同处理(对照:根部和叶面均施清水;根和叶施:根部和叶面均施腐植酸;根施:根部施腐植酸,叶面施清水;叶施:根部施清水,叶面施腐植酸)下果实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组成、含量及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共检测到15类340种VOC。与清水对照相比,根和叶施、根施、叶施腐殖酸处理后,果实中的VOC相对含量分别提升了49.3%、25.6%、14.4%,其中根和叶施、叶施处理显著提高了果实中醛类的相对含量,而根施处理显著提高了萜类的相对含量。差异VOC统计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根和叶施、根施、叶施腐植酸处理VOC积累上调数量分别为153、147和13个,占总差异积累VOC数量的97.5%、97.4%和81.3%,根和叶施、根施处理的差异VOC数量显著多于叶施处理。感官风味特征分析表明,根和叶施腐植酸能够增加番茄果实的甜香型香味特征,而单独根施和叶施处理则能够增加果香型香味特征。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腐植酸处理后番茄果实香气特征不是被其中1或2种相对含量高或相对气味活度值较高的VOC主导,而是被多种VOC相互作用影响,使其呈现出不一样的香气类型。综上,腐殖酸处理,尤其是根和叶施处理,可显著影响番茄果实中VOC的组成和相对含量,提升风味品质。
以红果番茄‘戴维森’(Dv)和粉果番茄‘罗拉’(La)为接穗,以‘Anta-T’(At)和‘Midako’(Md)番茄为砧木进行嫁接,研究了不同穗砧组合不同发育时期果实糖组分含量、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及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砧木可显著影响接穗果实的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且与接穗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花后30 d,Dv/At果实蔗糖含量较Dv/Md高8.06%,La/At和La/Md之间无显著差异。花后110 d时,Dv/Md果糖含量较自根嫁接苗低20.66%,La/Md却与自根嫁接苗无显著差异。不同嫁接组合果实中糖分含量差异与蔗糖代谢酶活性密切相关,果实糖分差异在发育前期主要受到接穗对酸性转化酶活性的调控作用,发育后期主要受到砧木对蔗糖磷酸合成酶和中性转化酶活性的影响。不同穗砧组合的果实中氮、磷、钾、钙、镁和铁含量差异显著。曲线估计分析显示,果实中氮和磷含量与蔗糖酸性转化酶和中性转化酶活性以及果糖、葡萄糖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与蔗糖含量成显著正相关。因此,在嫁接栽培促进番茄提质增产过程中,氮、磷养分管理应与砧木吸收特性相协调,从而避免氮、磷吸收增多引起番茄果实糖度和风味降低。
解析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响应信号在番茄体内的动态分布,对从细胞水平阐明这两类激素的调控功能及作用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细胞分裂素响应启动子TCSn1驱动绿色荧光报告基因TCSn1::GFP(GFP)和生长素响应启动子DR5v2驱动红色荧光报告基因DR5v2::tdTomato(tdTomato),实时原位分析了番茄根、茎、叶、花和果实中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响应信号,发现两种荧光在发芽3 ~ 7 d幼苗根冠的侧根冠、小柱起始细胞和小柱细胞及根伸长区的原形成层、基本分生组织和原表皮层,发芽5 ~ 10 d的茎尖分生组织,定植23和37 d植株茎段的维管束组织,定植32 d植株的幼嫩叶片,开花当天的花瓣和果梗,开花2 ~ 6 d果实的胚珠、胎座、小柱及表皮等组织/器官中均有分布。两种荧光的强度均在茎尖分生组织和果实胚珠中最高,并且具有类似的变化趋势:在发芽3 ~ 7 d的根冠和伸长区中先下降后有所恢复,茎段中37 d弱于23 d,发芽5 ~ 10 d茎尖分生组织和开花0 ~ 6 d果实中持续上升。本研究为番茄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响应分析提供了一个灵敏而稳定的可视化工具,并解析了两种激素在番茄不同器官中的分布与强度。
利用电学参数和机器学习建立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预测模型。使用LCR测试仪检测0.1、1、10、100、1 000 kHz频率下的番茄并联等效电容、并联等效电阻、品质因子等9项电学参数,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并确定电学特性的特征变量,基于特征变量构建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3种无损检测模型:BP神经网络(BpNN)、多元线性回归(MLR)、支持向量回归(SVR)。结果表明,在10 kHz频段下,品质因子、损耗因子、偏转角、并联等效电容及并联等效电阻5个电学参数与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相关性显著。将这5个电学参数作为模型输入变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作为输出变量,经验证SVR模型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预测效果最好,决定系数R2为0.951,均方根误差RMSE为0.122,平均绝对误差MAE为0.082。本研究为番茄采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快速无损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以粉果番茄为试验材料,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开展了番茄果实成熟度和外观品质的检测研究。试验中共采集番茄图片数据2 036张,通过处理扩增至5 316张,然后将数据进行标注和文件转换,构建了试验用数据集;通过在YOLOv5s模型中加入CA注意力机制、替换Stem block结构、结合识别需求优化检测层尺度、替换K-means++聚类算法来实现SC-YOLOv5s识别精度提升,提高模型的特征表达能力;通过在SC-YOLOv5s模型中加入Fire module结构进行轻量化卷积、降低Bottleneck模块的参数量来实现SC-YOLOv5s-lite轻量化设计,提升模型在硬件上的检测速度;将SC-YOLOv5s-lite模型在训练集上进行训练优化、消融试验和性能对比,结果表明,SC-YOLOv5s-lite模型内存大小为7.73 M,其准确率为89.04%,召回率83.35%,平均精度91.34%,检测时间为143 ms,相比于YOLOv5s,模型参数量降低了45.57%,模型大小压缩了44.86%,平均精度提升3.98%,检测时间减少20.99%,优势明显,更适合于硬件上部署。
番茄病毒病已成为目前番茄生产最主要的病害之一,造成番茄的大量减产甚至绝收,其中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和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危害最为严重,二者的复合侵染还会对烟粉虱的取食、获毒以及传毒等行为产生一系列影响,给番茄病毒病的防治造成了很大困难。为了明确在ToCV和TYLCV复合侵染条件下,烟粉虱取食带毒番茄对其体内解毒酶以及生理防御反应相关基因变化的影响,以便更好地对烟粉虱进行防治,通过酶活性测定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烟粉虱取食ToCV、TYLCV单独侵染及ToCV + TYLCV复合侵染番茄48 h后其体内解毒酶变化,并以健康番茄作为对照。结果表明,除取食ToCV单独侵染番茄的烟粉虱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和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UDPGT)活性较取食健康番茄烟粉虱下降,烟粉虱带毒后GST、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E)、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细胞色素 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和UDP活性和基因表达量均较健康烟粉虱升高,且其中取食复合侵染番茄后CarE、AchE、P450、UDP酶活性和基因表达量变化均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取食复合侵染番茄和TYLCV单独侵染番茄后,不同程度诱导了烟粉虱的解毒防御,从而有助于烟粉虱传播病毒。
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风味物质主要由可溶性糖(葡萄糖、果糖等)、有机酸(柠檬酸、苹果酸等)和挥发性物质(醇类、酯类等)等构成。番茄还含有多种功能性成分,包括抗坏血酸、番茄红素、γ-氨基丁酸、维生素D和维生素E等,赋予番茄果实重要的保健功能。本文中概述了番茄风味物质和功能性成分的组成、合成途径及调控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创制富含风味物质和功能性成分的番茄种质并培育风味好的功能性番茄奠定基础。
番茄褐色皱纹果病毒(tomato brown rugose fruit virus,ToBRFV)为帚状病毒科(Virgaviridae)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RNA病毒,可侵染包括番茄在内的多个科属植物,严重威胁安全生产。ToBRFV 于2014年首次在以色列发现,随后蔓延至多个国家和地区。2021年4月中国将该病毒列为检疫性病毒。本文中对该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寄主范围、发病症状、传播方式、检测方法、寄主抗性以及防御措施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防控和抗ToBRFV育种提供参考和借鉴。
‘金筒菠萝’是从广东省中山市‘神湾’菠萝的无性繁殖群体中通过单株选择育成的菠萝新品种,丰产稳产,果实短筒形,平均单果质量720 g,果皮、果肉金黄,肉质爽脆,香气浓郁,纤维含量少,果心较爽脆,适宜广东省菠萝产区种植。定植第二年产量约37 485 kg · hm-2。
‘南湖红菱’是以地方品种‘水红菱’为母本,‘南湖菱’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获得的红色无角菱新品种。果实元宝形,果皮浅紫红色,光泽度好,四角退化,果肉乳白色,生食爽脆,熟食粉糯,果形、口感与‘南湖菱’类似。其产量与‘南湖菱’相当,平均12 t · hm-2左右。
‘蒙芋3号’菊芋是以南京农业大学引进的白皮菊芋品系为母本,从陕西省引进的地方红皮菊芋资源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新品种。晚熟,生育期125 ~ 155 d,株高平均为2.4 m,一级分枝数2 ~ 5个;块茎集中且形状较规则,皮及芽眼均为粉色;块茎产量33 180 ~ 35 000 kg · hm-2,抗逆性强,适合降雨量300 mm以上的干旱、半干旱、荒漠化、盐碱化地区种植。
萱草(Hemerocallis fulva)‘圣诞宝贝’是以‘圣诞红’为母本,以‘歉意’为父本杂交选育出的二倍体晚花品种,花期7—8月,花葶高72 cm,花径11 cm,花量极大,花色鲜艳,香味怡人。萱草‘火流星’是以‘萨米罗素’为母本,以‘秋红’为父本杂交选育出的二倍体中晚花品种,花期6—7月,花葶高65 cm,花径9 cm,花量极大,花色亮丽、花形为规则的五角星形。
‘红运彩桂’是从四季桂(Osmanthus fragrans Siji Group)的扦插苗中选育出的彩叶桂花新品种。丛生灌木或小乔木。嫩叶边缘初为紫红色或粉红色,中间浅紫红色,随着生长叶片渐变成边缘黄白色或黄色,中部绿色,每片叶呈现花叶。整株可呈现紫红色、粉红色、绿色、白色、黄色等多彩的颜色,花期从8月中下旬至次年5月中旬,可达10个月,观赏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