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苹果红露/M9-T337为试材,用小、中、大3种规格(上部直径分别为10、20和30 cm,底部直径为8、16和24 cm,高均为30 cm)容器育苗,将其连同基质一起移栽入25年老龄苹果园树穴中,以裸根苗为对照,分别在6个月和18个月后观察苗木生长和根区土壤环境特征。结果表明:带基质的容器苗均不同程度地改善了连作土壤环境,生长量增加,其中以大容器效果最为显著,中等容器次之,二者差异较小。2019年9月,中等容器的株高、地径、鲜质量和干质量分别比裸根苗对照增加111.3%、25.1%、85.3%、82.8%,大容器增加210.3%、52.5%、189.6%、171.8%;中等容器苗和大容器苗连同基质移栽提高了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提高了根系保护酶SOD、POD、CAT活性;同时增加叶片叶绿素的含量,促进叶片的光合作用;提高了根区土壤脲酶、蔗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减少了尖孢镰孢菌和腐皮镰孢菌数量。2020年趋势与2019年较为一致。综上,3种规格带基质的容器苗均可以优化连作土壤环境,促进幼树的生长,有效缓解苹果连作障碍,但随着容器规格的增大育苗成本显著提高,因此在老果园更新建园时根据情况选择带基质的中等容器苗。
以温州蜜柑膨大期果实为材料,设置基质相对含水量为40%、30%和20%的3个胁迫处理,研究干旱对果实品质形成特点和柠檬酸调控相关转录因子表达模式变化;利用氘水(D2O)示踪法明确柑橘干旱复水后的水分吸收运输和分配规律。温州蜜柑果实膨大期干旱严重抑制果实外在品质的形成,干旱胁迫10 d后,果实横径、纵径、单果质量均显著下降,40 d时各处理横、纵径较对照减少18.33% ~ 23.82%,单果质量降低45.17% ~ 48.67%,各干旱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各处理干旱胁迫40 d时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显著增加47.7% ~ 59.3%,果糖升高63.25% ~ 78.77%,但蔗糖和葡萄糖增量不大,处理间糖组分差异不大。对照果实柠檬酸含量随生长发育逐渐递减,但干旱胁迫20 d后果实中柠檬酸含量显著上升,最高约为对照的2倍,苹果酸显著高于对照14.70% ~ 33.82%,干旱处理间酸组分含量差异不大。干旱胁迫下,调控柠檬酸积累的转录因子基因CitPH3(WRKY)、CitPH4(MYB)和CitAN1(bHLH)表达量显著上调。复水后,温州蜜柑根系在4 ~ 8 h迅速吸水,主茎和多年生茎内的D2O含量在24 h达到最高,果实在24 ~ 48 h吸水量趋于稳定。本试验中,干旱持续时长对果实品质形成的影响较大,干旱程度影响较小;干旱胁迫下CitPH3、CitPH4、和CitAN1上调表达促进了柠檬酸积累,可能是导致柑橘果实酸化的重要原因;果实膨大期持续干旱后,需维持24 ~ 48 h土壤湿润水分才能较大量运达果实。
与其他果树相比,枣树具有童期短、成花快的特征。已有研究表明,多个microRNA(miRNA)家族参与植物阶段转变和开花时间调控等过程。研究枣树阶段转变相关的miRNA家族对果树童期调控具有重要意义。以枣实生后代植株不同发育阶段(节位)的当年生枝(枣吊)为材料,通过Small RNA测序,在童期、过渡期和成年期等3个时期鉴定出27个miRNA家族的58个已知miRNA和23个新miRNA,其中44个差异表达的miRNA包括32个已知miRNA和12个新miRNA;然后,从中筛选出不同时期显著差异表达的6个miRNA,即zjmiR156a-5p、zjmiR156j、zjmiR172c、zjmiR172e-3p、zjmiRnovel-16和zjmiRnovel-71,通过TargetFinder软件预测出它们的15个关键靶基因,其主要参与成花、转录调控和生物合成等过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验证了12个miRNA及15个关键靶基因确实在枣树阶段转变中差异表达,并存在正调控或负调控关系,其中2个新miRNA(zjmiRnovel-16和zjmiRnovel-71)可能分别通过光周期和糖代谢途径影响阶段转变。
以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红核子’品种早期体细胞胚胎发生的胚性愈伤组织(embryogenic callus,EC)、不完全胚性紧实结构(incomplete embryogenic compact structures,ICpEC)和球形胚(globular embryos,GE)为材料,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和分析其染色质重塑因子DlSnf2家族成员及分子进化特性,并通过转录组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RT-PCR)分析其表达模式。龙眼DlSnf2家族包含35个成员,家族扩张受到全基因组或片段复制驱动。选择含有SNF2_N和HELICc结构域的31个成员,根据进化特征分为6大类19个亚族。蛋白互作、microRNA和启动子预测显示,部分成员能够发生互作,大部分基因受到microRNA的潜在调控,且存在与激素、胁迫、光、生长和发育相关顺式作用元件。转录组和qRT-PCR分析显示:大多数基因在ICpEC阶段中高表达,DlCHR18、DlCHR24、DlCHR25、DlCHR29和DlCHR31a从EC到GE的过程中表达逐渐下调,而DlCHR4、DlCHR15和DlCHR42表达逐渐上调。分析显示DlSnf2家族基因响应2,4-D、ABA、乙烯利、茉莉酸甲酯、4 ℃和40 ℃。DlCHR10和DlCHR11的表达被乙烯利上调,而DlCHR28b和DlCHR36被下调,DlCHR11被ABA和高温(40 ℃)下调,DlCHR10被茉莉酸甲酯下调,DlCHR36被低温(4 ℃)下调,DlCHR24和DlCHR35被高温(40 ℃)下调。Snf2基因家族在植物进化过程中可能具有功能的相对保守性及一定物种特异性。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温度处理下,龙眼DlSnf2家族成员可能参与调控体胚发生和抵御高、低温胁迫,且推测DNA甲基化、microRNA和组蛋白修饰等其他表观调控机制参与了这一过程。
为研究大白菜花茎蜡粉分子调控机制,针对大白菜一对花茎蜡粉差异的近等基因系进行了转录组比较分析。在有蜡粉材料RHL065_1和无蜡粉材料RHL065_2之间总共鉴定到7 237个基因存在显著差异表达,主要富集在碳水化合物生物过程、原生质膜的组成成分和四吡咯结合分子功能。结合基因功能注释,筛选到17个蜡粉相关基因,包括蜡粉合成基因MAH1、CYTB5-B(Bra022898,Bra021809)、KCS6/CER6/CUT1、KCS9、FAR3/CER4、KCS1、CER2、KCD/PAS2、CYTB5-C(Bra039268,Bra004518)、CER2-LIKE,蜡粉转运基因LTPG1(Bra010912,Bra030067)和转录因子基因WIN1/SHINE1、MYB30、DEWAX在两自交系间存在显著差异表达,其可能参与了大白菜花茎表皮蜡粉形成。利用qRT-PCR验证了转录组分析的可靠性以及差异表达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模式。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克隆大白菜蜡粉调控基因和开发相关功能分子标记。
为了研究黄秋葵(Hibiscus esculentus L.)果实老化的机理,测定了其发育过程和采后纤维素含量,显微观察了纤维素在细胞结构中的分布。结果表明,黄秋葵果实老化过程中纤维素含量及在细胞壁的分布大量增加,推测纤维素增加是果实老化的主导因素。从黄秋葵果实转录组测序的RNA-seq数据库中筛选得到9条功能注释为CESA基因家族的片段序列,克隆获得黄秋葵纤维素合酶基因家族CESA1、CESA2、CESA3、CESA4、CESA6、CESA7、CESA8等7个基因全长及CESA5、CESA9的片段。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这9个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HeCESA1、HeCESA3、HeCESA6表达模式相同且其蛋白具有初生细胞壁特异性CESA的保守序列CQIC和SVICEXWF基序;HeCESA4、HeCESA8、HeCESA7的表达模式基本一致,并且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和采后常温贮藏中纤维素显著增加时表达量显著上调,且远远高于同一时期其他CESA。由此推测HeCESA4、HeCESA8和HeCESA7在黄秋葵果实衰老过程纤维素合成中起重要作用。
以190个紫斑牡丹品种为材料,利用色差仪连续两年在盛花期测量花色参数,将所测的CIELab表色空间的L*、a*、b*值转化成蒙塞尔颜色系统的H(Hue)、V(Value)、C(Chroma)值,然后根据L*、a*、b*值系统聚类分析,结合H、V、C值,比对ISCC-NBS色名表示法对每种花色进行定性描述。结果表明:通过L*、a*、b*值聚类分析对紫斑牡丹花色分类,可分为白色、粉色、红色、紫红色和黑红色等5个色系,以及1个可以直观判断的复色系,共6个色系,比按ISCC-NBS色名法分类的7个色系更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本研究首次建立了紫斑牡丹品种花色分类体系,获得了5个色系的数量分类范围和每个品种的花色表型测量值,实现了对不同色系品种花色的定量描述,为紫斑牡丹的花色分类、鉴定以及花色育种积累了重要试验数据。
TIFY转录因子是陆地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按照结构域特征共分为4个亚家族TIFY、PPD、JAZ、ZML,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以茶树TIFY转录因子为研究对象,从茶树基因组数据库中共鉴定了22个CsTIFY转录因子家族成员,都包含了TIFY结构域。基因结构分析发现,大部分CsTIFY家族成员外显子数在5到12之间,同一亚家族所含Motif和外显子数相似。系统进化树表明,6个物种122个TIFY家族基因分为4个组,其中茶树与葡萄和杨树亲缘关系更近。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CsTIFY家族含有大量响应SA、ABA、低温和干旱等的元件。亚细胞定位试验结果表明CsTIFY1、CsJAZ1和CsJAZ5定位于细胞核。不同茶树品种的组织表达量分析发现,大部分CsTIFY在成熟叶、根和果实中相对表达量较高。在外源ABA、SA和MeJA处理下,大部分CsJAZ上调表达,而CsZML的表达量下降;低温和干旱处理下,CsZML1表达量都极显著上升。
以酿酒葡萄‘美乐’为试材,于花后8周对其果实喷施不同浓度(0.2、0.4、0.6 mg · L-1)油菜素内酯(2,4-表油菜素内酯,EBR)溶液,以喷施等量蒸馏水为对照,研究 EBR对果实成熟过程中糖组分、糖代谢关键酶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0.6 mg · L-1 EBR处理促进了果实发育过程中葡萄糖和果糖的积累,花后104 d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6.95%和39.31%,果实成熟期酸性转化酶(AI)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果实转色至成熟过程中显著上调了细胞壁酸性转化酶基因(VvcwINV)、蔗糖转运蛋白基因(VvSUC12)、蔗糖合成酶基因(VvSS)的转录水平,花后67 d VvSS的表达量是对照的2.75倍。相关性分析表明,0.6 mg · L-1 EBR处理下果实中己糖含量与SS、AI活性呈显著正相关。0.6 mg · L-1 EBR处理提高了果实SS和AI的活性、促进了VvSS、VvcwINV以及VvSUC12的表达,从而增加了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0.6 mg · L-1 EBR处理效果最好。
为明确广东香葱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在广东省香葱主要产区惠州市和韶关市采集香葱炭疽病疑似病株,分离、纯化病原菌;通过病原菌分生孢子悬液接种活体香葱植株和离体植株叶片,柯赫氏法则验证,明确病原菌的致病性;通过观察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结合其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肌动蛋白(ACT)、几丁质合成酶1(CHS1)、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和β微管蛋白(TUB2)基因部分序列的多基因分子系统学分析等方法,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从病样中分离获得23个形态特征相似的单分生孢子分离物。致病性人工接种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分生孢子在20和25 ℃下均可侵染香葱产生与田间相似的炭疽病症状,老叶较嫩叶更易感病。20 ℃在PDA培养基上,供试菌株菌落呈灰色,菌丝生长速度较快;25和28 ℃菌丝生长较慢,菌落呈花瓣状;后期在菌落表面形成橘红色分生孢子堆。分生孢子梗透明,顶端簇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透明,单细胞,微弯,大小13.1 ~ 19.6 µm × 3.2 ~ 3.9 µm。附着胞深棕色,形状不规则,大小11.7 ~ 25.5 µm × 5.0 ~ 14.3 µm;刚毛深棕色至浅棕色,基部膨大,顶端尖或圆滑,长为44.5 µm ~ 106.4 µm。这些形态特征与白蜡树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paethianum)基本一致。供试菌株的ITS、ACT、CHS1、GAPDH和TUB2基因序列与白蜡树刺盘孢模式菌株CBS167.49对应基因序列的一致性为99.46% ~ 100%。系统发育树显示,该菌株与白蜡树刺盘孢的3个菌株单独聚成一支。明确了广东香葱炭疽病的病原菌为白蜡树刺盘孢,这是白蜡树刺盘孢侵染香葱引起香葱炭疽病的首次报道。
采集了77份云南省疑似感染莴苣褪绿病毒(lettuce chlorosis virus,LCV)的番茄样本,采用特异性反转录PCR扩增LCV 次要外壳蛋白基因(minor coat protein,CPm)近全长序列,常规Sanger测序法测定相应片段序列,并对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LCV特异性反转录PCR扩增得到与预期大小(1.38 kb)一致的特异性条带;采集的77份番茄样本中LCV检出率为12.99%。测定的LCV CPm;发育分析表明,所有LCV分离物可分为3个亚簇,具有明显的地域特性,其中LCV云南分离物与中国其他地区LCV分离物聚为一亚簇,来自美洲和欧洲分离物分别聚为一个簇。遗传进化分析表明,LCV云南分离物YN58有1个重组事件,序列中嘧啶(C/T)替换率最高(25.25),呈现独立进化、加速扩展趋势。这是在云南省首次报道发现LCV。
以虎奶菇[Pleurotus tuber-regium(Fr.)Singer]菌丝体和菌核为材料,利用MSAP技术分析其甲基化水平,并对甲基化差异片段进行回收测序,探究虎奶菇生长与DNA全基因组甲基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菌丝体和菌核的DNA甲基化率分别为7.94%和9.54%,其中半甲基化率分别为4.50%和4.09%,全甲基化率分别为3.44%和5.45%。即菌核形成伴随甲基化水平的提高,全甲基化水平更能代表总体甲基化状态。对部分甲基化差异片段回收、克隆及测序,并经NCBI同源性比对,发现涉及的同源基因或蛋白主要与细胞生长、代谢、抗逆等相关,推测虎奶菇可能通过甲基化调控这些基因或蛋白的表达形成菌核来适应环境变化。
以月季‘月月红’(Rosa chinensis‘Slater’s Crimson China’)和‘2015-58-20’(Rosa sp.)为材料进行自交和异交,授粉花柱中花粉管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月季为典型的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植物。通过与已知蔷薇科自交不亲和S-RNase基因的序列进行比对,在‘月月红’中克隆到RcS1-RNase和RcS2-RNase基因的cDNA和DNA全长序列,序列分析表明,RcS1-RNase和RcS2-RNase具有5个保守结构域(C1、C2、C3、RC4和C5)和1个高变区。系统进化分析发现,RcS-RNase与其他蔷薇科植物的S-RNase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表明,RcS1-RNase和RcS2-RNase基因只在花柱中特异表达。
以‘凤丹’牡丹的幼胚为材料,从取样时期、切割接种方式、基本培养基和植物生长调节剂选择等方面进行再生体系优化。结果表明:授粉后60 d为‘凤丹’牡丹幼胚诱导愈伤的最佳取材时期;完全破碎切割成幼胚薄片比完整胚、1/2胚和1/4胚更容易获得高质量的愈伤组织,且褐化率较低;MS基本培养基添加0.162 μmol · L-1 H2O2可提高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率,但会增加褐化率,而在WPM基本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H2O2,对愈伤诱导率和褐化率的影响不大;WPM基本培养基比MS更适于‘凤丹’牡丹幼胚再生;WPM + 2.5 mg · L-1 2,4-D + 0.1 mg · L-1 6-BA是诱导愈伤的最佳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诱导率可达93.33%;不定芽和不定根诱导的最佳组合分别为WPM + 30 g · L-1蔗糖 + 3 g · L-1植物凝胶 + 0.5 mg · L-1 6-BA + 0.5 mg · L-1 GA3和1/2 WPM + 30 g · L-1 蔗糖 + 2.5 g · L-1植物凝胶 + 2 mg · L-1 IBA + 1 mg · L-1 IAA。
研究记录了311份建兰(Cymbidium ensifolium)种质资源的萼片、花瓣、唇瓣颜色以及叶艺、瓣型和唇瓣斑点等质量性状的表型特征,并对其进行赋值和统计分析;利用22对SSR荧光引物对311份建兰种质资源进行PCR扩增,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利用Structure软件分析建兰种质资源的群体结构,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验证;运用Core Finder软件和t检验分析并筛选核心种质。结果表明:311份建兰种质资源的6个质量性状的表型遗传多样性均大于0.5,表明建兰种质资源的表型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22对SSR荧光引物共检测到171个等位基因(Na),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2.729,Shannon’s信息指数(Ⅰ)为1.026,表明建兰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Structure软件分析结果显示最优的群体数K值为3,群体间有少量种质混杂;群体结构分析将建兰种质资源分为3个类群,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其分类的可靠性。本研究中构建的建兰核心种质51份占原有种质资源的16.4%,等位基因数(Na)保留率为100%,有效等位基因数(Ne)保留率为130%,Shannon’s信息指数(Ⅰ)保留率为124%。通过t检验和主坐标分析发现,核心种质与原有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无显著差异,说明构建的51份核心种质能最大程度代表建兰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为探究连翘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该属物种的系统进化发育关系,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连翘长花柱与短花柱植株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和功能注释,利用PCR对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连翘长花柱与短花柱植株叶绿体基因组全长均为156 386 bp,为典型的四段式结构。连翘叶绿体基因组注释到114个基因,包括80个蛋白编码基因,30个tRNA基因,4个rRNA基因。基因组56个简单重复序列(SSR)位点分析显示其SSR序列主要由A和T碱基组成。连翘叶绿体基因组编码区偏向使用A、T碱基,但整体密码子偏好性较弱,主要表现在Arg和Ser的差异。与已公布的32种植物(包括14种连翘属)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显示连翘的叶绿体基因组与产自山西泽州的连翘高度同源。连翘异型花柱具有相同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推测连翘的异型花柱是由同型花演化而来。
硫代葡萄糖苷(glucosinolates,GSL)是广泛存在于十字花科植物中的一类富含氮、硫元素的次生代谢产物。从硫代葡萄糖苷参与植物对各种非生物胁迫的应答模式、应答机制和信号传导过程方面进行综述,并对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硫代葡萄糖苷对植物非生物胁迫应答中的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介绍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和现状,并对该技术在番茄耐贮性和成熟调控、营养成分和果色、雄性不育和单性结实、逆境响应、株形、花形及野生种重新驯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梳理了基于CRISPR/Cas技术的单碱基编辑、DNA-free编辑及提高同源重组效率的技术创新及在番茄遗传改良和品种培育方面的应用前景和面临的挑战。
‘蜜黄李’为中晚熟李新品种。果实近圆形,平均单果质量43.0 g,果皮黄色,果肉深黄色,肉质硬脆,汁多,味浓。含可溶性固形物15.0%,可溶性糖6.84%,维生素C 21.5 μg · g-1。5年后进入盛果期,产量可达31.7 t · hm-2,抗逆性强,适宜在桂西北种植。
‘华栗1号’是从锥栗实生优良单株中选出的早熟、大果、优质、抗病虫害新品种。成熟期为8月下旬,较‘油榛’提早25 ~ 30 d。鲜果平均质量12.12 g,含可溶性糖9.80%,淀粉36.35%,蛋白质4.39%,脂肪0.99%,维生素C 322.90 mg · kg-1,质地细腻,口感香甜,含糖量高,宜鲜食。嫁接第2年结果,盛果期平均产量达4 639.95 kg · hm-2。适合在湖南省山地、丘陵地区栽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