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学报 ›› 2019, Vol. 46 ›› Issue (9): 1691-1700.doi: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19-0280
李继东1,*,陈 鹏1,*,倪 静1,顾理媛1,王会鱼1,2,郑先波1,冯建灿1,**
LI Jidong1,*,CHEN Peng1,*,NI Jing1,GU Liyuan1,WANG Huiyu1,2,ZHENG Xianbo1,and FENG Jiancan1,**
摘要: 植原体是柔膜菌纲的致病微生物,寄生于植物韧皮部组织内,靠刺吸式昆虫传播。目前已有6种植原体的基因组被完整测序,还有19种植原体的基因组草图测序成功。这些植原体基因组G + C含量低(19.3% ~ 28.6%),缺少氨基酸合成、脂肪酸合成、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磷酸戊糖途径等生化途径的基因,具有大量的潜在移动单元。植原体能够通过信号肽(Sec)依赖性分泌系统向寄主细胞分泌致病效应因子蛋白,目前功能研究较多的植原体致病效应因子蛋白有翠菊黄化植原体分泌蛋白11、天狗蛋白和花变叶诱导蛋白。翠菊黄花植原体蛋白11和天狗蛋白能够引起植物丛枝、矮化等症状,花变叶诱导蛋白引起寄主植物花器发育不正常,这些症状的发生有利于叶蝉等昆虫的取食和产卵,有助于植原体的传播。翠菊黄化植原体分泌蛋白11能够和寄主植物的TCP转录因子家族互作,影响茉莉酸和生长素合成途径的基因表达,导致丛枝症状的发生。花变叶诱导蛋白能够和寄主植物的A和E类MADS转录因子互作,使调控花器发育的MADS转录因子降解。今后要利用宏基因组技术,测序更多植原体种或株系的基因组,通过比较基因组学手段研究植原体寄主选择机制,筛选鉴定效应因子,综合应用表型组、代谢组、蛋白组和转录组技术,研究其致病机理,为植原体病害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