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 pekinensis Olsson)起源于中国,喜好冷凉气候,为了实现其周年生产与供应,在中国南方的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大。但在中国南方夏季栽培过程中经常遇到持续的高温,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因此,研究高温对大白菜光合系统的影响,对大白菜优质高产栽培具有重要意义。叶绿素吸收的光能主要通过光合电子传递、叶绿素荧光发射和热耗散3种途径消耗,这3种途径存在此消彼涨的关系。迄今,大白菜在高温下的叶绿素的荧光猝灭和吸收光能分配的研究未见报道。本试验采用耐高温特性不同的大白菜品种,测定高温处理后各品种的PSⅡ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吸收光能分配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与不同耐高温特性品种的关系,对其可能的耐热机理进行初步探讨,为大白菜夏季高产优质栽培和耐热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供试材料‘早熟5号’为耐热性对照;‘秋珍白’为热敏性对照;‘热抗7号’为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筛选的耐热组合。将试验材料于四叶期时定植于大营养钵内,放置于不同温度条件的培养柜中(光照为110 μmol·m-2·s-1),进行短期高温处理。(1)18 h 29 ℃、6 h 36 ℃高温处理,6 h光照(09:00—15:00);(2)18 h 29 ℃、6 h 40 ℃高温处理,6 h光照(同1)。8 d天后恢复常温条件培养。于0、2、4、6、8 d上午分别进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测定,其中0 d的条件为18 h 18 ℃、6 h 22 ℃适温处理,6 h光照(同1)。采用PAM2100便携式调制荧光仪(德国,Walz公司)测定叶绿素荧光参数。每处理重复测定3株,每株测3片叶,取平均值。
试验结果表明, 在高温处理时,各品种暗适应叶片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均呈现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先下降后又上升的趋势,29 ℃/36 ℃高温处理较29 ℃/40 ℃高温处理时下降缓慢,说明高温胁迫使大白菜PSⅡ潜在活性受到抑制,其中耐热性品种则受到的抑制较热敏性品种小,随着高温适应后PSⅡ的潜在活性又能恢复,并且保持较高的活性。高温处理下光化学猝灭系数qP变化规律相似,都是先下降后上升,但上升后未达到处理前的水平,而耐热性品种qP在处理过程中大于热敏性品种,说明高温胁迫使qP降低,但耐热品种的总体水平较高,对高温的适应性较强。随高温及处理时间的延长,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均增加,说明PSⅡ的活性均受到抑制,高温迫使大白菜以热的形式耗散掉过多的能量,以进行自我保护,经高温处理后,各品种的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均出现先下降后回升的趋势,说明在高温处理下光合电子传递受到破坏。在高温下,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吸收光能用于光化学部分(Pc)减少,而天线热耗散的部分(Hd)则上升,主要以光能的热耗散为主要途径,同时,PSⅡ反应中心非光化学耗散部分(Ex)也在增加,这在热敏性对照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天线热耗散增加可减少PSⅡ和电子传递链的过分还原,这种变化是大白菜对高温胁迫的适应性反映,是对其自身的一种保护作用,能保护光合作用,防止高温破坏。